[中国赞]看到一个越南网友发的帖子,有句话让我无言以对。他说,越南当初是从中国独立出来的,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比中国发展得更好,那独立是图个啥呢? (信源:网易——越南网友:我国以前也是从中国分离出来的,然而却没能继承他们的任何智慧。) “如果不能证明比中国发展得更好,我们独立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近期越南社交平台上的这声追问,戳中了无数越南人的痛点。 短短二十年间,曾经差距不大的两个国家,如今在发展赛道上已拉开肉眼可见的距离。从城市面貌到产业实力,从科技应用到综合国力,越南被中国的发展速度远远甩在身后,迷茫与焦虑在民间蔓延。 这种差距先体现在城市肌理中。在中国二线城市,密集地铁串联城市脉络,高铁朝发夕至,智能信号灯与智慧商圈勾勒都市轮廓。而越南最繁华的胡志明市,街头满是摩托车,道路狭窄常拥堵数小时。 越南首条地铁从规划到运营耗时十余年,至今仅开通两条短线路,覆盖范围不如中国县城轨道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滞后,既降低生活效率,也制约产业升级。 数字时代的鸿沟更显刺眼。在中国,手机支付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菜市场的摊贩都能熟练操作收款码,无现金出行成为全民习惯,数字政务、智慧医疗等服务让 “指尖办事” 成为常态。 反观越南,现金仍是主流支付方式,即便胡志明市大型商场,支持移动支付的商户也不足半数。 自2020年发力数字经济以来,越南受制于人才短缺,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软件、芯片等领域专业人才缺口大,本土互联网企业在全球市场无存在感,数字化转型处于“慢半拍”的尴尬追赶状态。 经济实力与产业底蕴差距惊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构建了完整产业链,从芯片设计到高铁制造都能自主研发生产,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核心地位,抗风险与议价能力提升。 而越南经济虽增长,却有“外资代工依赖症”,七成出口额来自外资企业,本土企业多在低附加值加工环节,无核心技术与品牌竞争力,如能组装电子产品却造不出关键零部件、能生产服装却无自主时尚品牌,经济体量难有质的突破。 国防实力的落差则带来更深层的压力。中国已建成体系化的现代作战力量,从隐形战机到航母编队,从导弹防御系统到信息化作战平台,国防科技自主化水平不断提升。 这种实力不仅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更是国际话语权的支撑。而越南的军事装备仍大量依赖外部采购,核心技术受制于他国,国防工业基础薄弱,与中国的差距正随着时间推移持续扩大。 面对差距,越南并非无所作为。近年来,越南大力吸引外资,试图复制“制造业转移”路径,还推出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期望借技术革新弯道超车。 然而,这些努力难破先天局限与后天短板。地理与人口上,中国广袤国土形成巨大内部市场,14亿人口的规模效应与人才红利,是仅9800万人口的越南难以比拟的。 发展路径上,中国坚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并行,经数十年科研投入夯实基础,越南则因依赖外资致本土产业“造血能力”不足;政策连贯性上,中国能通过长期规划推进基建与产业布局,越南却常因政策摇摆和行政效率问题延误发展时机。 更关键的是,两国发展底层逻辑迥异。中国立足国情,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在开放中掌握自主发展主动权,凭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快速补齐基建与科技短板。 而越南发展受内部资源有限和外部环境波动影响,在产业链分工中处于被动,难形成自主发展良性循环。 其实,独立的价值本不应以与他国的发展对比来衡量,但越南网友的追问,本质上是对发展速度与生活质量的迫切期待。中国的发展之路是数十年积累与探索的结果,既非一蹴而就,也难以简单复制。 对越南而言,与其在焦虑中迷茫,不如立足自身优势寻找突破路径 —— 或许可以从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本土企业、强化人才培养等基础工作做起,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发展从来不是一场竞速赛,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节奏与机遇。但越南网友的困惑也提醒着:在全球化竞争中,不进则退的法则从未改变。如何打破发展瓶颈、实现质的飞跃,仍是越南必须面对的时代考题。
越南越捷航空刚把中国造的C909飞机退了!不是飞机不行,是“养不起”。很
【51评论】【6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