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韩国方面发不了最新调查结果! 据环球时报:韩国大韩商工会议所刚公布的调查结果,仅有三成韩企认为自身技术竞争力领先于中企。 在这370家韩国制造业企业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觉得自己的技术能领先中企,而15年前,这个比例接近九成。 这组数字看着是中企全面赶超的信号,但往产业链深处扒一扒就会发现,事情远不是“谁赢谁输”这么简单。 这波技术格局的反转,最有意思的是呈现出明显的“上下分层”。韩企在产业链上游的核心材料领域,手里的王牌还没丢干净。 就说半导体制造离不开的光刻胶,全球市场里韩国企业占了三成份额,SK Chemicals一家就拿下20%,加上Dongbu Electronics的15%,在高端光刻胶领域还是说得上话的角色。 还有AI芯片必备的HBM存储芯片,三星和SK Hynix两家加起来占了全球八成市场,上个月OpenAI搞“星门计划”,一下子砸了64亿美元投资这两家企业,就因为离不开他们的HBM供应。 但到了终端产品和新兴赛道,中企的存在感已经压不住了。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国企业包揽前四,宁德时代一家的份额就比LG新能源和SK On加起来还多一倍。 更关键的是技术路线的话语权,韩国还在死磕传统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中国企业早就布局了磷酸铁锂路线,现在全球八成以上的LFP电池正极材料都来自中国,直到今年乐天才刚实现量产,想改变依赖进口的现状还得等几年。 在显示面板领域,以前高端OLED基本是韩国的天下,现在京东方的AMOLED手机面板出货量眼看就要超过韩国,国产的ITO靶材也拿下全球三成份额,打破了韩国企业的垄断。 这种反差背后,是两种发展逻辑的碰撞。韩企走的是“单点突破”的老路,在半导体存储、高端材料这些领域深耕几十年,技术壁垒确实厚实。 三星的3纳米芯片量产技术目前还是领先,SK海力士的HBM芯片更是成了AI数据中心的刚需,这都是靠多年的技术积累堆出来的。 但这种模式的短板也明显,面对新赛道反应总是慢半拍,等他们意识到新能源、AI芯片的重要性时,中企已经靠市场和研发的双轮驱动跑在了前面。 中企的优势从来不是单点技术的突袭,而是整个产业生态的爆发力。2023年中国的研发经费突破3万亿,是韩国全年的1.5倍,这笔钱不只是砸向实验室,更能通过庞大的国内市场快速转化。 就像光微半导体搞的超高纯铜靶材,从研发到量产花了五年,现在已经能稳定供应3nm制程的晶圆厂,靠的就是“研发-量产-再迭代”的快速循环。 此外,北大、清华、复旦最近亮出的芯片成果,没去跟三星比谁的制程更短,而是在模拟计算、光谱成像这些新赛道搞突破,直接定义了“算得巧、看得清”的新标准。 韩国政府不是没着急,去年九月就宣布要投万亿韩元追赶中美,今年又启动了固态电池研发项目,砸了358亿韩元搞聚合物基技术,想在下一代电池领域抢回来主动权。 但政策落地后才发现,产业链的短板补起来没那么容易。乐天刚量产LFP正极材料,可生产设备和部分工艺还得依赖中国技术。 固态电池项目看着热闹,要到2027年才能出样品,而中国企业早就有相关技术储备,差距不是短期能抹平的。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韩企的“技术领先感”下降,其实也跟他们对“领先”的定义变了有关。 以前只要在某个核心部件上占优,就觉得自己整体领先,现在面对的是能搞定从材料到终端、从研发到回收的中国企业,这种全链条优势让他们的单点突破显得后劲不足。 就像韩国的光刻胶再强,下游面板厂要的是“材料+设备+工艺”的整体解决方案,中国企业能一站式提供,韩企就只能在材料环节赚点钱,自然会觉得优势缩水了。 不过把韩企说得一无是处也不客观。他们在高端制造的“卡脖子”环节还握着主动权,比如半导体大硅片、精密仪器这些领域,中企目前还得依赖进口。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报告就点透了这种格局:终端产品中企领跑,上游核心韩企卡位,双方其实是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互相牵制。 现在的竞争早就不是“你追我赶”的线性叙事了。中企靠生态优势在新赛道开疆拓土,韩企靠技术积累在老阵地严防死守。 韩国企业担心市场份额被抢,中国企业也得警惕上游材料被卡,这种动态平衡才是当前技术竞争的真实模样。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2025-10-22 09:50·《环球时报》官方账号 鲜明对比!“超半数韩企技术被中企赶上甚至反超”
韩国呼吁中方尽早解除涉韩船企制裁。据报道,韩国贸易代表要求中方尽早解除对韩华海洋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