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祭出最后绝招? 中国如果不提供稀土: 美国会将中国踢出SWIFT? 9月底,美国商务部扩大对华芯片制裁范围,将矛头对准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甚至导致荷兰政府采取强制干预措施,但这一打压行动并未奏效,反而促使中方采取了更强硬的应对措施。 半导体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粮食”,而稀土就是制造半导体离不开的“维生素”,美国想靠技术封锁来压制,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 全球八成以上的稀土精炼能力,其实掌握在中国手里,像钕、镝、铽这些平时大家不太听说的化学元素,现在反而成了这场博弈中沉默的“杀手锏”。 中国在稀土方面的优势,其实不光是原始矿藏多,更重要的是过去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提炼技术和完整产业链,从挖矿到最后提纯成高纯度金属,中间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里面的环保技术和工艺窍门,才是真正的壁垒。 美国不是没试过自己搞稀土供应链,芒廷帕斯矿山的重启计划说了好多年,但稀土分离厂的建设还是进展缓慢。 更现实的问题是,要把一整条稀土产业链建起来,没个五到八年根本不行,可科技产业的发展,哪等得起这么长时间? 有人说要把中国踢出SWIFT系统,听起来挺吓人,但现实吗?中国现在是全球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真要把金融渠道强行切断,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比2008年金融危机还严重。 而且,局面也在慢慢变化,虽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现在还比不上SWIFT,但至少给全球贸易多了一个选择,中国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先行一步,也让自己在金融科技赛道上多了些筹码。 这场较量最有趣的地方,是它打破了过去那种“你强我就弱”的简单逻辑。 美国在芯片设计工具和高端制造上有优势,中国在原材料和制造能力上也有自己的底牌,双方更像两个咬合的齿轮,硬要拆开,可能整个机器都转不动了。 全球产业链发展了几十年,早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生态,单方面想靠制裁来脱钩,结果往往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这场科技博弈让我们看清了一个新现实,在全球化这么深入的今天,想完全“自主可控”几乎是不可能的,真正关键的,是在相互依存中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位置。 中国稀土产业的发展告诉我们,核心竞争力不光在于有资源,更在于能把资源转化成技术优势。 稀土从矿石到高纯度产品的整个过程,就像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价值的提升靠的是技术,而不只是资源垄断。 美国在半导体制裁上遇到的困境也说明,在今天这个高度连接的世界上,单边行动往往会引发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科技产业链就像一张精密的大网,动任何一个节点,整个网络都会震动。 这场博弈正在推动全球科技格局重新洗牌,但方向不是简单的“脱钩”,而是会走向更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几个区域性科技生态并存,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局面,对中国来说,机会不在于追求全产业链自给自足,而是在关键环节把自己的护城河挖得足够深。 金融基础设施的博弈也给我们提了个醒,系统的韧性其实比效率更重要,虽然过度依赖单一系统确实有风险,但构建替代方案需要时间和共识,这个过程,反而可能成为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一个机会。 说到底,大国竞争的最高境界不是谁打败谁,而是在竞争中共同进化,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全人类受益,而不是变成零和博弈的工具。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最聪明的玩家是那些既能维护自身利益,又能顾及全球共同利益的国家和企业。 这场博弈还在继续,但最后可能不会有绝对的赢家,而是在碰撞和磨合中形成新的平衡,这可能才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最真实的样子。
美国驻华大使馆的账号发布了一条令人匪夷所思的内容:“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特朗
【66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