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又出了个新规定,不许中国企业买高端半导体设备,格力立马把原定的三十台进口设备

文人学社 2025-10-22 10:02:04

荷兰又出了个新规定,不许中国企业买高端半导体设备,格力立马把原定的三十台进口设备订单全取消了,转头就找上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一口气签了二十一点八个亿的单子,国产设备不但没耽误,还比原来早了四个月交货。 2025 年 9 月,在原有管制基础上,荷兰政府将 14 纳米制程的 DUV 光刻机、碳化硅外延炉等设备纳入对华禁运清单,甚至对已售设备的维护服务也设置了审批障碍,每笔出口订单的审核周期拉长至 90 天。 这一调整直接影响到格力等企业的设备采购计划,当时格力正筹备扩充功率半导体产线,已敲定 30 台进口设备的采购意向。 面对突发限制,格力的应对迅速而果断。 取消原定进口订单后,公司很快与北方华创、中电科 48 所达成合作,签下 21.8 亿元的设备采购合同。 这笔订单涵盖的设备类型与此前进口计划高度匹配,中电科 48 所提供的 8 英寸碳化硅外延炉搭载了激光定位与自纠偏技术,北方华创则供应立式退火炉等关键设备。 这些产品早已通过中芯国际等企业的产线验证,稳定性得到市场认可。 更令人关注的是交付效率的突破。 按照原进口计划,设备从下单到交付需要等待 9 个月左右,而北方华创与中电科 48 所将交付周期压缩至 5 个月,比预期提前了 4 个月。 这背后是国产设备企业产能与技术的双重进步,北方华创 2024 年扩散设备出货量已达 140 台,中电科 48 所同类设备装机量占国内市场 12%,两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重点攻坚先进制程设备技术。 格力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整个产业趋势的缩影。2024 年一季度国内半导体设备采购额同比翻倍,国产设备占比提升至 47%,中芯国际的 28 纳米产线中,国产设备占比已超六成。 这种转变源于国产设备多年的技术积累,中电科 48 所为攻克离子注入机技术,持续研发 20 余年,最终实现 28 纳米工艺全覆盖;北方华创的立式炉出货量已突破 1000 台,在成熟制程产线中占据稳定份额。 国产设备的快速交付,为格力的产线扩充计划争取了时间。 功率半导体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核心部件,格力此次扩产正是瞄准市场增长需求,设备提前到位意味着产线能更早投产,抓住市场机遇。 而从产业全局看,这样的合作形成了良性循环,企业的订单需求为设备厂商提供了迭代反馈,推动技术进一步成熟。 荷兰的限制措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本土企业感受到压力。 ASML 等设备厂商公开表示,中国市场占据全球近半数半导体设备需求,出口限制直接影响企业营收。 与此同时,国产设备企业正迎来订单增长期,北方华创 2025 年出货量预计突破 180 台,中电科 48 所也有望达到 120 台以上,越来越多企业开始主动选择国产设备。 这场设备采购的 “转向”,没有渲染对抗情绪,却传递出明确的信号:中国半导体产业从未因外部限制而停滞,反而在需求驱动与技术攻坚中不断成长。 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选,从等待交付到主动提速,国产设备的每一步进步,都在为产业链安全筑牢根基。这种在挑战中成长的韧性,正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坚实的支撑。

0 阅读:95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