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俄罗斯和乌克兰正式宣布了 10月20日,俄军控制顿涅茨克列宁诺居民点,打击乌能源设施、无人机储存点等目标,防空系统击落129架无人机;乌军则称击退俄多方向进攻,袭击俄军集结区。俄军对乌能源系统的持续绞杀与乌军以空间换时间的消耗战术,已构成战争第二阶段的核心战略对抗模式。 我看了这则消息,第一反应是——这仗越打越像一场“经济战+心理战”的混合体。表面上是顿巴斯地区的阵地争夺,其实双方都在比拼谁能把对方拖垮。 俄军这边的思路很明确:不跟你在前线硬拼,而是重点打击能源设施、补给线和军事仓库。冬天快到了,电力、供暖一旦瘫痪,不仅前线士气会受影响,后方的民生和生产也会陷入困境。这种打法的好处是可以用相对低的代价制造巨大压力,缺点是容易激化国际舆论,让乌克兰获得更多同情和援助。 乌军的策略则是“拖”。他们知道自己在兵力和装备上未必占优,就用空间换时间,通过节节抵抗消耗俄军的弹药和人力,同时用无人机、远程打击等方式袭扰俄军补给线。这种战术的风险是战线过长、防守薄弱点增多,一旦被突破就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有意思的是,双方的战略选择都暴露了各自的短板。俄军看似强大,但长期战争对其经济和国际地位都是消耗;乌军虽然有西方支持,但过度依赖外援也让其战略自主性受限。 如果从纯军事角度看,这场战争已经进入了一种“谁都吃不掉谁”的僵局。俄军无法快速结束战争,乌军也难以全面反攻。于是双方开始在其他领域加码——能源、外交、国际舆论都成了战场。 从能源角度看,俄军的打击确实让乌克兰的基础设施雪上加霜,但乌克兰也在抢修和调整能源分配,加上西方援助的发电设备,短期内未必会完全崩溃。而俄军自己也面临能源出口受阻、国际制裁持续的问题。 外交层面,俄乌双方都在争取国际支持。俄罗斯强调安全保障和反对北约东扩,乌克兰则呼吁更多军事援助和制裁俄罗斯。国际社会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战争的持续时间和结局。 心理战同样重要。双方每天都在发布对自己有利的战报,目的不仅是鼓舞士气,更是在影响国际舆论。普通民众看到的往往是经过筛选的信息,这让客观判断战局变得更加困难。 我觉得这场战争的关键,已经不是某一场战役的胜负,而是谁能在综合国力的比拼中坚持更久。俄罗斯有资源和人口优势,但经济结构单一、国际环境恶化;乌克兰有西方支持,但国土被占、民生艰难。 如果俄军能在冬季来临前造成更大破坏,可能会迫使乌克兰回到谈判桌前;但如果乌军能顶住压力,等到西方援助大量到位,战局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消耗战对平民的影响最大。能源短缺、基础设施破坏、流离失所,这些都是冰冷数字背后的真实苦难。无论战略如何高明,战争的代价最终还是由普通百姓承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德媒给美国支招了!10月21日,德媒刊文表示,在对华战略问题上,特朗普已经暴露出
【19评论】【5点赞】
军事观察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研究与探索,发现一个对你我非常不好的,令人绝望的、而且难以改变的事实:那就是不管你是有钱还是没钱,不管你是漂亮还是丑陋,只要是吃饭喝水的人,早晚都会嗝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