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日本首位女首相的“加冕礼”,其实成了“政治自杀”? 17天前,高市早苗刚以自民党总裁身份站上巅峰;17天后,却要对着曾经的“小弟”日本维新会低头,接受那些能掀翻日本政坛的苛刻条件。这场看似“创造历史”的首相当选,从一开始就是场注定要付出惨痛代价的豪赌。 要读懂这场政治闹剧,首先得看清日本众议院的“权力棋盘”。众议院共465个议席,自民党以196席成为“老大”,但失去长期盟友公明党(24席)的支持后,它连半数门槛都够不着。高市早苗刚当选总裁时,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她把公明党当成“木屐上的雪”,认为对方就算被冷落,也会乖乖跟随。为了拉拢国民民主党(27席),她直接晾了合作26年的公明党,甚至放任党内人士嘲讽这位老盟友。 结果正如预期般糟糕。本就不满高市早苗极右翼倾向的公明党当场翻脸,宣布退出执政联盟;而国民民主党见“老大哥”如此不可靠,转头就和立宪民主党(148席)抱团,还差点推出联合首相候选人,把高市早苗的“备胎”也抢了个干净。 雪上加霜的是时间紧迫。10月27日,特朗普就要来日本访问。如果新首相届时仍未确定,只能让前首相石破茂出面接待。对刚掌权的高市早苗而言,这意味着要么站在旁边当“陪衬”,要么躲起来避嫌,无论哪种选择都是能载入史册的尴尬。因此10月21日成了死线,她必须在这天之前凑够组阁筹码,哪怕要去求曾经看不上眼的“老三”日本维新会(35席)。 谁也没料到,曾经对自民党“大献殷勤”的维新会,一转身就成了“坐地起价”的狠角色。他们甩出12项条件,其中四条像刀子一样扎在日本政治的要害上。第一条是暂停消费税两年,这项税收是政府财政的“命根子”,暂停会导致财政断流,不暂停则会得罪老百姓;第二条是禁止企业政治捐款,自民党每年靠这项收入维持运转,断了财源相当于“政治自杀”。 可这两条还只是“烟雾弹”,维新会真正的目标藏在后面。第三条是削减50个众议院比例代表议席,比例代表制是全国性政党的“生命线”,候选人若在选区落选,还能靠比例名单“复活”。但维新会看似是全国政党,实则是“大阪分公司”,老家选票稳如铁桶,其他地区本就没多少支持,砍议席对它毫无影响。对手都“失血”后,它自然能在国会里占据更多便宜。 第四条则是设置副首都,明眼人都知道候选城市无非是大阪和横滨。横滨离东京太近,遇到灾害根本起不到“后备作用”,维新会真正想要的,是让大阪升级成副首都,促使中央政府拨款、迁移机构,把东京垄断了四百年的资源,硬生生割一块给关西。这根本不是合作,而是地方势力借着高市早苗的“急病”,索要中央的“命脉”。 高市早苗并非没有算计,但她已无选择。她咬着牙答应了削减议席和设置副首都,只在消费税和捐款问题上争取到“两年内再谈”的缓冲。这笔交易表面看是她赢了,结盟后离众议院半数只差两票,首相宝座得以稳固;但实际上,她是在“饮鸩止渴”。 削减议席虽能打击党内石破茂、小泉进次郎等反对派,却也让自民党整体实力受损;同意副首都更像打开“潘多拉魔盒”,大阪能要副首都,其他地方凭什么不能要更多权力?疫情期间,中央连东京都的抗疫都指挥不动,未来地方势力只会更难管控,日本甚至可能退回“幕府时代”的地方分权局面。 更糟糕的是,她把在野党全逼到了对立面。维新会出卖曾经的盟友上位,还提出砍议席、争副首都的要求,公明党、立宪民主党这些原本“一盘散沙”的在野党,如今全因“新仇旧恨”团结起来。以后无论高市早苗推出什么政策,都会被死死盯着;自民党内的反对派虽然暂时没理由造反,但看着她为了掌权“牺牲”党利益,心中的不满早晚会爆发。 10月21日下午,高市早苗在众议院当选日本第104任首相,成为战后第一位女首相。镜头前,她穿着深色西装,笑容标准却缺乏温度;镜头后,那份联合协议上的每一条,都成了她未来执政的“枷锁”。她赢了首相之位,却接手了一个“内斗双料升级”的烂摊子。朝野矛盾剑拔弩张,央地利益撕裂,自民党内部更是暗流涌动。 永田町的秋风吹过,没人知道这位“连滚带爬”上台的女首相,能撑过多少个17天。但所有人都清楚,她为这场“加冕礼”付出的代价,早晚会在每一次政策博弈中反复发酵,把日本政坛拖入更深的漩涡。这场看似结束的政治闹剧,其实只是新麻烦的开始。
日本在等中国 当地时间10月21日,韩国方面透露,即将成为日本首相的日本执政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