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脱钩了!安世中国正式宣布,国内公司是独立中企,员工只听国内法人代表命令,不再接受荷兰任何指令,将脱离荷兰方面管理,独立运营!这下荷兰那边傻眼了吧,本以为能让安世中国就范,没想到安世中国这么强硬! 安世半导体,虽于法律层面归属于荷兰,但其中国运营核心公然宣告“独立”,决然与法律意义上的母体分道扬镳,此等行径着实引人关注。这一事件的核心,是一家公司的运营重心与其法定国籍发生了彻底剥离,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控制权正在瓦解。 当下,荷兰政府与安世半导体的中国母公司闻泰科技,围绕该芯片公司实际控制权展开激烈角逐,双方各展谋略。这场博弈走向充满变数,吸引着各界目光,备受广泛关注。这一冲突的背后,被广泛认为是中美欧三方复杂角力的一个缩影,而美国则被怀疑是荷兰此次行动的幕后推手。 荷兰政府启用了自1952年冷战时期便被搁置的《商品供应法》。以此为凭,冻结了闻泰科技作为百分百控股股东所拥有的权力,这一举措引发诸多关注。2018 - 2020年间,闻泰科技豪掷近300亿人民币,圆满完成对安世的收购。此举措尽显其战略远见与发展壮志,为后续业务的拓展筑牢根基,开启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 这场控制权的争夺,也延伸到了管理层。据法院文件披露,数月前,美国官员就所有权事宜向荷兰施加压力。到2023年6月,美方更是明确要求荷方撤换安世的中国籍首席执行官,尽显霸权操弄之态。与此同时,三位外籍高管联袂对闻泰科技提起诉讼,而荷兰总部亦对中国区员工的系统账号实施封禁举措,一时间公司内部风云骤起。这一切的开端,是2022年12月的那个节点。彼时,闻泰科技被美国纳入“实体清单”,自此,一系列事件接踵而至。 面对外部影响力和被篡夺的管理权,安世中国的反制果断而直接。中国区宣布独立运营。要求员工唯国内法人代表指令是从,同时着手推进系统独立事宜,积极打通国内供应链,以此确保客户供应的稳定与顺畅。 冲突的根源,实则是安世半导体价值构成呈现出地理层面的失衡状态。这种地理上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诸多矛盾与冲突。荷兰总部掌握的是法律身份、总部的空办公室和专利等无形资产。而构成公司生命线的核心实体价值,却深深植根于中国。 安世半导体约七成最终产品于中国东莞完成组装与测试工序。此外,其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亦设有加工厂,以此构建起更为广泛的生产布局。中国,不仅荣膺制造中心之桂冠,更是规模最大的市场。在商业版图中,它贡献了近乎半数的营收,彰显着在全球经济格局里不可小觑的地位与影响力。公司的运营中心实际上早已在中国,特斯拉、大众等车企都是其主要客户。 更深层的是供应链和未来发展的依赖。在芯片制造所必需的稀土领域,中国展现出显著优势。我国不仅在稀土开采环节技术娴熟,于提纯技术方面亦独占鳌头,为芯片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闻泰科技正在上海建设一座12英寸晶圆厂,这代表着公司未来的巨大增长潜力。荷兰的控制令,本质上是试图用一个“无形总部”去锁住一个庞大的“实体引擎”。 各方的动机也揭示了商业现实与安全焦虑的碰撞。荷兰官方声称,经认定,安世的运营对“国家及欧洲经济安全存在风险”,基于此,他们采取了此次行动。但其更深的担忧在于,若安世因美国制裁将业务迁往中国,荷兰将流失数千个工作岗位,欧洲的汽车供应链也将受到冲击。 从闻泰科技的角度看,最初的收购纯属商业行为,并成功盘活了一家据称当时订单减半、濒临破产的企业,使其年芯片销量超过1100亿颗。面对如今的政治化干预,其反制措施是保护资产、维持运营的必然选择,是一种从商业维权到寻求供应链主权的战略转型。 安世半导体的案例预示着,在全球地缘政治紧张的时代,跨国公司的生存逻辑正在被改写。法律上的所有权不再是控制权的唯一保障,企业核心价值所在的地理位置,正成为决定其最终命运的关键砝码。这场“分裂”不仅是对闻泰和荷兰的考验,更是对所有全球化企业发出的警示。
荷兰这波操作,纯属白忙活一场!安世中国直接官宣“单飞”,不听荷兰总部的了,这反击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