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抛出震撼言论,一语道破当今“局势”。他预测:“十年后,40%的人类工作会被AI取代,这可能让贫富差距变大,出现新的社会阶层划分:上层是极其富有的AI精英,中层是数量较少、从事复杂工作的雇员,工作涉及战略性规划、创意等,下层则是最庞大的社会群体——无力挣扎的普通民众。” AI的发展速度远超以往任何技术,从最初的数据录入自动化,到现在智能客服、文书、编程、市场分析、法律咨询,AI不再只停留在实验室和科技公司的演示桌上,而是实打实进到了各行各业。 世界经济论坛、微软、麦肯锡等都在报告里明确指出,到2030年前后,企业对人工智能的投入和依赖,将让不少岗位只需机器、高效替代,尤其是那些重复性强、基于规则、缺乏创造力的工作。 很多人以为高薪白领就能高枕无忧,这种想法恐怕要被现实迎头泼冷水,事实是,AI对知识密集型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 金融、法务、甚至写代码的程序员,有大量已经能够实现自动化,比如初级律师、数据分析师、运营、客服、销售,各类统计和文档处理岗位,正在被大型语言模型一一攻破。 2023年以来,很多公司已经公开减少入门级员工招聘,哈佛的研究就发现:一旦企业采用AI,入门级岗位六个季度内减少近8%,这种“断崖式”效应最严重的正是那些曾经视为“跳板”的普通白领工作。 “机会总会有的”,有人这样安慰,但更多新生岗位其实没有想象中多。 AI训练师、AI伦理顾问、数据标注等新职业是出现了,但能吃到红利的只是金字塔尖极小一部分。 不少企业更倾向于以更少的人干更多的活,把效率榨到极致,甚至在一些薪资水平较高的岗位,AI提升了基础员工的生产力,下调了大学学历的工资溢价,也就是:原本可以凭学历、资历拿高薪的,现在被AI拉平,工资差距反而被压缩。 对于广大普通人来说,就是无论白领蓝领,多数人都在往金字塔底层挤。 本该帮助人类解放生产力的AI,为何变成了加剧不平等的“加速催化剂”?很多技术乐观主义者喜欢说,新技术会带来更多就业、高效分工,但现实没有他们预想的顺利。 历次产业革命,伴随而来的都是阵痛和失业转型潮,AI不一样,它天生吸收人类历史数据、学习已有的偏见和不平等。 亚马逊的AI招聘系统歧视女性,澳大利亚自动化福利系统误伤低收入者,美国房贷算法大批拒绝非裔家庭,这些现实案例都在提醒我们:不加限制的AI会照搬社会结构,把底层卷得更紧,把上层推得更高。 技术红利往往被资本、被少数掌握算法和算力的企业攥在手里,一边是AI巨头手握全球数据和算力资源,招聘顶尖AI科学家年薪百万美元起步。 普通民众失去原有岗位,不具备AI技能被市场无情淘汰,很多人哪怕跨行、学习新技能,也难以真正跻身AI红利的前沿。 李开复早就指出,人工智能的最大挑战不是让机器有多聪明,而是极化了人类社会的分配格局:极少数的“AI精英”控制越来越多的资源,中层职位萎缩,底层规模不断扩大,这才是真正的风险源头。 AI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头部企业,弱势群体和偏远地区或低学历人口很难获得实际受益。 个性化教育、智能医疗,这些听上去美好的技术,也许会在发达地区推动公平,但在缺乏基础设施、数字素养有限的地方会进一步让“富者愈富,穷者更穷”。 你相信AI时代的分层会摧毁中产阶层吗? 信息来源:海峡导报《李 开复一语道破当今“局势”,他预测:“十年后,40%的人类工作会被AI取代,这可能让贫富差距变大,出现新的社会阶层划分!”》
李开复抛出震撼言论,一语道破当今“局势”。他预测:“十年后,40%的人类工作会被
小加娱的史书
2025-10-17 13:44: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