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为啥当不了好老师?瞧瞧钱学森、袁隆平等天才和学生的过往,答案自然就有了。 钱学森当年回国后,曾在中国科学院、国防科技大学讲课带学生,他是真心想把自己的火箭理论传下去。 他出过一道传说级的试卷,开卷不限时,只有两题,第一题是基础概念,大家还能对付,第二题就劝退所有人:“从地球发射火箭,绕太阳一圈再回到地球,请列出所需轨道方程。”很多学生愣是看懂每个字,连起来完全抓不住头绪,有人考到晕倒,整场下来没人能完整解出。 这题在钱学森眼里可能是逻辑训练,但对普通人来说,是科研终极难度,一位叫王永志的学生后来成了我国航天功勋人物,但钱学森却一度觉得他学得慢。 再看看袁隆平,本身是那种能窝在稻田里一天不动的人,他公开讲过不想再带博士生,太累了,指导试验、改论文、应付学生的各种“看不懂、不会写”,让他觉得精力被掏空,他甚至给学生定了铁规矩:不下田就别拜我为师。 有时候别人问他学生情况,他一边摸头一边苦笑,脸上写着无奈,他确实能在实验田里高效解决问题,但一转到教人,他就开始头疼,这些事你听完,可能会好奇,怎么这些国家栋梁都不爱教学生?真的是学生太蠢吗?还是天才真的不适合带人? 事到这里,咱得说说背后的深层逻辑,普通人学知识靠一点点堆,靠试错、靠打基础,但有些天才脑子是跳跃式的,他们没经历过那些我们觉得痛苦的过程,对他们来说,很多问题根本不值得花时间解释。 他们眼里的“基础”,其实早已经是普通人要爬几年才能到的高度,你听他们讲课,经常是一句话跳过三层推理,学生没反应过来,他们还以为你没专心听,他们不是故意不给你解释,而是根本意识不到你有“听不懂”的点。 这种能力上的差距,让他们无法共情,也就没有耐心慢慢拆开细节,更关键的是,他们成天做顶层研究,思维高速运转,早习惯了跟同级高手过招,突然要陪新手练基本功,不烦才怪。 而学生呢,面对这样的老师,只会越来越自卑,觉得自己太笨,最后变成“我不配”,这种师生关系自然就断了,天才当老师不是错,但他得愿意走下来,懂得怎么把复杂的东西掰碎了讲,还要有耐心看着学生一遍遍错,这种“技术+共情+表达”的能力,其实比学术还难,而大多数天才在这方面,不愿意学、也学不会。 这背后的本质,其实是一个社会常见误区:以为“厉害的人一定能教会人”,以为“懂就能讲”,但现实恰恰相反,讲得好是一种完全独立的能力,不是谁牛谁就行,那些真正的好老师,未必是第一名,但一定走过你走的路,还记得每一步的难,他们会讲人话,会替学生设计台阶,而不是一开始就让你跳悬崖。 所以,把天才强行按在讲台上,有时候不光毁了老师,也压垮了学生,教学不是炫技,而是下沉;不是看你能飞多高,而是你能不能拉别人一起起飞。 你怎么看钱学森那道“回地球”考题?你觉得普通学生应该怎么面对这种老师的“遥不可及”?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参考资料:人民网——钱学森出的考试题有多难?开卷都找不到答案...
天才为啥当不了好老师?瞧瞧钱学森、袁隆平等天才和学生的过往,答案自然就有了。
寻觅往昔风华
2025-10-15 10:21: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