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在睡梦中离世,第二天,妻子吴镜侬在他身边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短短十个字令人泪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谢家荣出生于1898年,家境清寒,少年时,他目睹列强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掠夺资源,早早立下志向,要为国家寻找属于自己的地下宝藏,1913年,谢家荣考入北京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成为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章鸿钊的学生,三年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留学美国的机会,在斯坦福和威斯康星大学系统学习地质学。 1920年,谢家荣取得硕士学位,他没有选择留在条件优越的美国,而是回到动荡贫弱的祖国,那时,中国的地质勘探近乎一片空白,谢家荣带着地质锤和罗盘,走进山野,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野外考察,1921年,他在安徽八公山带队调查,通过细致的地层分析,准确预测了淮南煤田的分布,为后来的煤炭开发奠定了基础。 除了煤田,他还在福建漳浦发现中国首个工业价值的铝土矿,在南京栖霞山确定了铅锌矿成矿规律,在甘肃白银厂断定存在大型铜矿,这些成就不是偶然,而是谢家荣长期野外考察和对地质规律深入思考的结果,他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推动中国地质学从零起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 上世纪三十年代,国际地质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地质条件不适合形成大油田,西方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是“贫油国”,面对这一判断,谢家荣没有盲从,他通过对中国大地构造的系统研究,提出“陆相生油论”,认为中国大陆沉积盆地完全有可能形成大油田,这一理论在当时几乎无人相信,甚至连苏联专家也公开否定,谢家荣却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把目光投向东北的松辽盆地。 1955年,谢家荣亲自带队前往松辽平原开展勘探,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反复论证松辽盆地的地质结构,他发现,这里的地层和美国著名产油区的构造极为相似,有理想的生油、储油和盖层条件,他绘制了详细的构造图,提出钻探建议,尽管外界质疑不断,他始终没有放弃,1959年,大庆油田的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油流,中国自己的大油田终于被发现,谢家荣的理论被证实,也让中国彻底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谢家荣不仅专注于科学研究,还积极投身地质人才培养,他曾在北大、清华等高校任教,创办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无论是讲授理论,还是带学生野外实习,他都要求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他编写教材,组织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地质学科的整体进步,他教出的学生,有不少后来成为中国地质系统的骨干力量。 然而,命运却没有善待这位为国家奉献一生的科学家,1966年,动荡的年代席卷全国,谢家荣因留学背景和学术观点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他在自己工作的大院里被批斗,学术成果被否定,甚至连他多年来辛苦积累的地质手稿都险些被毁,谢家荣在身心双重压力下,依然坚持整理《中国矿床学》手稿,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其中,生命最后阶段,他把未竟的工作和珍贵手稿悄悄托付给家人,叮嘱一定要保存好“祖国需要的东西”。 谢家荣的离世,没有激起多少波澜,家人对外称他死于心脏病,但自杀的消息还是在坊间流传,三天后,他的妻子吴镜侬也选择了同样的方式追随而去,这个家庭的悲剧,成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谢家荣去世后,他的功绩一度被忽视,大庆油田的发现被归功于其他理论和人物,直到1978年,地质学家黄汲清挺身而出,向中央反映事实,才为谢家荣正名,1991年,黄汲清在回忆录中公开肯定谢家荣的贡献,历史才逐步还原了真相。 如今,谢家荣亲手绘制的松辽盆地构造图和未寄出的“找油信”被珍藏在大庆油田陈列馆,每年清明时节,地质工作者都会来到展品前献花,向这位先驱汇报最新的油田发现,谢家荣的理论不仅推动了大庆油田的开发,也为后来的塔里木等大油田的发现提供了科学依据,他的学生和后辈们,至今仍在各地用他的理论找寻新的油气宝藏。 谢家荣用一生的坚持和信念,为中国地质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没有留下豪言壮语,只是在信里写下“愿祖国多找油”,却用全部的知识和勇气,照亮了中国能源自立的道路,他的故事,是科学理想与民族命运交织的缩影,也是那个特殊年代无数知识分子的缩影。 信息来源:科学网——我国矿床学的主要奠基人——谢家茉
大庆油田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在睡梦中离世,第二天,妻子吴镜侬在他身边发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13 20:48:3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