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美国防部突然宣布!斥10亿美元巨资囤积关键矿产,用来强化战略储备,背后原

洞察观史 2025-10-13 16:49:13

[浮云]美国防部突然宣布!斥10亿美元巨资囤积关键矿产,用来强化战略储备,背后原因竟和中国有关? 2025年10月12日,美国突然宣布一项重大举措:用10亿美元展开一场针对全球矿产的“囤积战”。 这个消息不仅震惊了国际社会,也让人们意识到,全球资源竞争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美国国防部的这一动作,背后隐藏着极为深刻的战略意图。 美国这笔巨资投向了一个关系到国防安全的关键领域——稀土资源。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5年的报告,中国控制了全球60%的稀土开采量,以及85%的加工产能。 而其中最让美国焦虑的,是中国在石墨、镓、锗等关键材料领域的统治地位,尤其是这些材料对半导体和军工产业的重要性。 具体来说,石墨负极材料的中国市场占有率高达98%。2024年,雷神公司生产的“标准-6”导弹因为石墨短缺而一度面临减产,尽管最后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了问题,但这一事件暴露了美军装备生产链条的脆弱性。 面对这一挑战,美国正在积极推动“去中国化”的供应链战略。美方将资源采购的目光投向盟友国家的企业。例如,他们通过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加拿大的第一量子矿业等合作伙伴进行矿产资源的获取。这一举措虽然耗时更长、成本更高,却是出于对战略安全的考虑。 不仅仅是资源采购,技术合作也在加速进行。美国与沙特合作开发非洲的钴矿,与日本共同建设越南的稀土加工厂。这种“资本与技术”的组合模式,旨在建立一个与中国相抗衡的资源供应链体系,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中国并非坐视不管,早在2025年8月,中国便更新了《禁止出口技术目录》,新增了包括“稀土萃取工艺优化技术”等12项关键技术,限制向外输出关键矿产资源的高端技术。 同时,中国也在加大国内资源整合力度,三大稀土集团合并,形成了中国稀土集团,进一步增强了对全球市场的定价权。 此外,中国通过国际标准的输出,占据了规则制定的主导地位。《稀土产品追溯体系国际标准》正得到东盟国家的广泛采纳,这意味着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加强。 随着美国和中国的博弈愈演愈烈,全球矿产供应链也在发生微妙变化。许多发展中国家认识到矿产资源的战略价值,纷纷调整政策。 例如,印尼决定禁止镍矿出口,以推动本土的矿产加工;智利则选择将锂矿资源国有化;刚果(金)也提高了钴矿的权利金。这些政策变化不仅增加了资源采购的难度,也推动了全球矿产市场的碎片化。 与此同时,几内亚暂停了西芒杜铁矿的扩建计划,要求重新谈判分成比例;纳米比亚则取消了中资铀矿开采许可,转向与欧洲的合作。 西方国家常常指责中国的稀土开采造成环境污染,但事实上,绿色能源的转型却离不开稀土等资源的支持。比如,一辆电动车的矿产需求是传统燃油车的六倍,一台风机的制造需要大量的稀土永磁体。 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方面推动绿色能源转型,另一方面又不愿承担采矿所带来的环境代价。这使得美国不得不寻求减少环境影响的高科技采矿技术,但即便是最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完全避免废料的产生。科罗拉多的钪矿开采试验显示,每开采一吨矿石,便会产生两吨废料。 尽管美国加大了矿产回收的力度,但回收技术依然面临不少瓶颈。以废电池回收钴为例,纯度很难达到军工标准;从电子垃圾中提取稀土的成本是直接开采的三倍。此外,由于许多军用设备涉及到保密技术,回收过程的安全性也成为一大挑战。 即使像日本那样进行多年“城市矿山”计划,也只是实现了17种矿产中10%的自给率。由此可见,回收虽然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想要成为主力还需要较长时间。 刚果(金)钴矿的繁荣并未改善当地的民生,纳米比亚的铀矿利益也被外资大量抽走。如何避免“资源诅咒”,成了这些国家的一个新课题。 有地质学家预测,在2026至2030年之间,将迎来新一轮的找矿热潮。格陵兰岛的稀土勘探、太平洋海底锰结核的开采、以及南极冰下矿产资源的调查都将加速。 如果钠离子电池能够成功商业化,锂的需求将大幅下降;如果稀土替代材料出现,全球供应链也将发生剧变。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目前的矿产囤积行为充满了风险。 在这个“资源为王”的时代,国家安全不仅仅依赖于油气资源,更多的元素——锂、钴、稀土等矿产,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 虽然这场矿产争夺战没有简单的胜负,最终的赢家将是那些能够平衡短期安全与长期可持续性的国家。 资源竞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资争夺,而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综合博弈。美国的囤积行动只是一个信号,预示着全球大国对稀有金属等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希望在未来,全球各国能够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共同应对资源稀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主要信源:财经社——加速关键矿产囤积!五角大楼斥资10亿美元扩大国家战略储备)

0 阅读:12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