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打赢这场战争!这是一场关乎中国未来的生存战争。我们退一步,全球供应链就塌

波览历史 2025-10-10 12:37:48

我们必须打赢这场战争!这是一场关乎中国未来的生存战争。我们退一步,全球供应链就塌;我们让一步,百年海权就断。现在,不是谈条件的时候。   10月14日,美国针对中国航运的港口新规就要正式生效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波及到了最普通的商家。   一艘装着5000个集装箱的中国货轮,去美国港口靠一次岸就要多交600万美元,这些成本最终都会摊到每个商品上。   原本15美元的保温杯,可能要涨到18美元才能保本,而这只是全球供应链震动的一个缩影。   美国的算盘打得很精,这根本不是简单的收费,而是一套针对性的“三重打击”策略。   不只是中国籍的船要交钱,哪怕是外国公司用中国造的船,甚至非美国造的汽车运输船,都要被额外征税。   费用还会逐年上涨,从今年的50美元一净吨,涨到2028年的140美元,明摆着就是要把中国船挤出全球港口。   他们认准了海运是中国经济的命脉,我们七成以上的贸易都走海路,“一带一路”的港口网络更是离不开这条线,想通过掐断航运来遏制中国发展。   但这场博弈最先感受到疼的,是全球的中小商家。上海到洛杉矶的航线,以前直航20天就能到,现在为了避费,得先绕到马来西亚巴生港中转,全程多花十几天。   巴生港三季度的货物量涨了三成多,泊位早就不够用了,货物在那滞留三五天是常事。   做跨境电商的商家最焦虑,亚马逊规定货物到港15天不提就要降分,那些赶圣诞节旺季的节日装饰品,晚到一步可能就砸在手里,订单取消、平台罚款全来了。   美国还想靠资本和盟友把网织得更密。   今年3月贝莱德拿下了李嘉诚旗下43个港口,连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枢纽都在其中,可这些港口真能完全听美国的吗?   实际运营中根本做不到,中国的货物占了这些港口近一半的吞吐量,真把中国船拒之门外,港口自己先得亏死。   有货代行业的人透露,不少美资控股的港口私下都在找中国船公司协商,想悄悄放宽查验标准,毕竟没人愿意跟钱过不去。   另外,美国自己的政策都存在漏洞。   特朗普政府给东南亚国家设了90天的缓冲期,结果引发了一波“抢单潮”,客户纷纷要求换原产国标签紧急发货。   可这种临时变通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让美西港口在三季度出现货物扎堆的拥堵危机,重演2021年堆箱的混乱场面。   网友看得明白,这种靠行政命令扭曲市场的做法,最后只会把供应链搅得更乱。   中国的应对早就超出了简单的反制,而是在悄悄重构格局。   法律上已经明确,对美籍船舶征收四倍的靠港费,这是直接的对等回应。   但更关键的是产业和民间的自发调整,一些船用设备企业早就在泰国、越南建了厂,美国把12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后,这些提前布局的企业几乎没受影响,海外订单还涨了不少。   福耀玻璃干脆绕开传统航道,和俄罗斯合作走北极航线,今年通过这条线出口的玻璃增长了两倍,成本还低了不少。   我们的造船业更是拿出了硬实力。   全球近三分之二的新船订单都落在中国船厂,尤其是环保船领域,全球七成多的订单都是中国的。   中船集团造的甲醇动力船拿到了马士基20艘订单,打破了韩国的垄断,宁德时代和商船三井合作的电池船也试航成功,续航能超过2000海里。   美国想靠制裁打压中国造船业,反而倒逼我们在绿色技术上走在了前面,这可能是他们最没想到的。   航线布局也在悄悄改变。中欧班列去年开行量突破了2万列,陆海新通道和东盟港口连了起来,我们超过三成的贸易已经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绑定,不再单靠美西航线。   加拿大的温哥华港、墨西哥的曼萨尼约港最近吞吐量涨得很快,不少货物先运到这,再通过陆运进美国,绕开了直接的港口限制。   这种多元化的路线,让美国的封锁越来越难起效。   美国总想着用规则和资本控制全球航运,却忘了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谁的船好、谁的成本低、谁的网络全,大家就愿意跟谁合作。   中国有全球最大的船队,最密集的港口网络,还有能造全球一半以上新船的产能,这些不是一纸政策就能抹杀的。   WTO里127个国家联署反对美国的单边措施,就是因为大家都清楚,破坏全球供应链最终会伤及自身。   这场战争从来不是靠喊口号赢的,而是靠一个个企业的韧性、一次次技术的突破、一条条航线的拓展。   10月14日的新规确实会带来阵痛,但也让我们更清楚,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才最踏实。   那些骂声、那些封锁,最终都会变成我们成长的养料。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