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四会,女子在直播间花26.8万元买了一个吊坠,转手就卖了130万。正当她等着收货时,卖家告诉她翡翠的价格是268万,是助理把价格标错了,翡翠就不发货了,但作为赔礼给她寄去价值2万多的檀香摆件,女子不同意,要求买家发货,买家拒绝,女子向法院起诉要求卖家赔偿152万余元及利息。 那个晚上,周女士仍记得特别清楚。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夜,她一边刷着短视频,一边看着几个知名翡翠直播间。 她平日就喜欢翡翠,也算个“老玩家”,懂点行道,知道什么叫“老坑玻璃种”,什么叫“高冰晴底”。那天,她点进了一个号称“四会源头工厂”的翡翠直播间。 主播在镜头前手捧一个翠绿欲滴的吊坠,灯光一打,那种通透的绿,几乎能照进人心里去。 “这款老坑玻璃种观音吊坠,原价268万,现在活动价,只要26万8千元,手慢无!”主播的声音铿锵有力。 周女士当时心头一震——这种品质的翡翠,哪怕不是268万,卖个百来万也跑不了。她盯着屏幕,手心里全是汗。 弹幕上飞过一排“太值了”“这是真漏啊”的评论。她犹豫了几秒,还是心一横,点下了“立即购买”。 下单成功的那一刻,她心跳得厉害。26.8万元,对她来说不是小数目,那可是她多年打拼攒下的积蓄。但她觉得值——毕竟遇到这种天大的“漏”,一辈子可能也就这一次。 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她的手机就响个不停。微信上,一个陌生人加她好友,自称是“行内收购商”,开门见山地说:“听说你昨天在某某直播间拍到了一块观音吊坠,我愿意130万收。” 周女士当时一愣,心里更笃定自己捡到宝了。她压下激动,装作淡定地回道:“我还没收到货,等货到了再说。”对方很客气,说:“行,您拿到实物后我们验完货,立马打款。” 这时候,周女士心里已经盘算好了。26.8万买的吊坠,130万转手卖出,光是中间的差价,就能让她过上几年的安稳日子。那天晚上,她甚至笑着跟丈夫说:“咱这回真发了!” 可是,好事却在第三天戛然而止。 那天中午,周女士接到了卖家的电话。对方的声音有点紧张:“周女士,非常抱歉,我们这边出了点问题。 那块吊坠的标价是助理弄错了,本来应该是268万元,不是26.8万。价格差距太大,公司决定不发货了。” 周女士当场就懵了。她提高了嗓门:“你们是正规的公司吧?下单成功、付款完成,现在说不发货?你们这是违约!” 电话那头的人语气开始变硬:“我们理解您的心情,公司也愿意补偿,会给您寄一件价值两万多的檀香摆件作为歉意。” 周女士气得浑身发抖。她几乎是喊出来的:“我不要什么摆件!我要你们发货!” 对方沉默了几秒,冷冷地说:“我们不会发的,您可以走法律程序。”说完就挂了电话。 那一刻,周女士的脑子“嗡”地一声。她看着付款记录,看着那个闪闪发亮的吊坠图片,心里的委屈和愤怒一齐涌了上来。 她开始多方打听,找朋友咨询律师。有人劝她算了,毕竟人家一句“价格标错”就能推得干干净净;有人则坚定地说:“合同成立就是成立,标错是他们的事,不能让你承担损失。” 经过多日考虑,周女士决定起诉。 她向法院提交了诉状,请求判令卖家赔偿她的经济损失152万元及利息——其中包括她原本能获得的差价收益、维权支出等。 诉状里,她写得清清楚楚:买卖合同自付款成功时即成立,卖家无权单方面毁约。 案件受理后,她被要求补交部分证据。她整理出所有聊天记录、付款凭证、直播间截图,甚至还有“130万收购”那位商家的聊天截图。 她相信,这些足以说明自己是合法消费者,是被“强行违约”的一方。 开庭那天,卖家仍然坚持说法:“助理误操作,将价格少打了一个零。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属于重大误解,合同无效。” 法官仔细听完双方陈述,不时低头做记录。周女士一边说,一边忍不住红了眼眶:“我不是要讹人,我就是希望商家守规矩。你标错是你的责任,不该由我承担。” 案件判决结果尚未公布,但这件事在网上已经引发了热议。有人支持周女士,认为直播卖家必须为自己的标价负责;也有人说她“太贪心”,明知道是错误还想钻空子。
广东四会,女子在直播间花26.8万元买了一个吊坠,转手就卖了130万。正当她等着
牧童的娱论
2025-10-09 19:31:20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