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中国似乎已经放弃和平解决中美矛盾的想法 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3日

当永安 2025-10-09 16:56:14

新加坡媒体:中国似乎已经放弃和平解决中美矛盾的想法 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3日的一篇评论文章,将这场无声的战略转向推到了聚光灯下。文章指出,中国对美政策正悄然发生“结构性变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先说技术和产业布局。过去,中美在科技领域的博弈主要是贸易谈判层面上的交锋,双方你一言我一语,靠的更多是政策口头承诺和关税威胁。但事实证明,光靠“说话”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现在,中国在芯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5G等关键领域加速自主研发,减少对外依赖。这背后,是对“话语权不够用”的清醒认识,如果没有硬实力撑腰,再漂亮的外交辞令也只能是空谈。 再看多边合作。过去,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多依赖双边谈判,特别是和美国的对话来解决问题。问题是,美国不止一次表明,它不会因为中国的善意而让步。 于是,中国开始把目光放到更多国家和区域合作上,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基础设施投资、能源合作等手段,建立自己的战略缓冲和伙伴网络。 这个变化的意义在于,你不能只指望一个对手乖乖听话,你得自己手里有更多筹码。多边合作让中国在面对美国压力时,不再孤单,也不再完全依赖口头协议。 还有核防御和军事实力。这个不用多说,硬实力就是底线。过去,中国在安全政策上强调防御性和不主动挑衅,但在现实中,面对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技术威胁,仅仅靠讲和平已经不够。 现在,中国在核力量、导弹防御、海空军建设等方面稳步推进,同时保持战略透明度,让对手知道底线在哪里。简而言之,中国的战略主动权不再仅仅依赖“好好说话”,而是用实际能力保障。 对比起来就很明显。以前,中美关系里,中国总是处于“谈判桌上”的主动位置,但这种主动其实很脆弱,因为谈判桌上的优势很容易被对方的强硬态度侵蚀。 现在,中国把主动权转移到实力层面,技术自主、产业布局、战略伙伴、核防御,每一项都是硬指标,硬实力撑起来的底线比嘴上喊和平可靠多了。这种转变不是激进,而是现实。你可以理解为,从“希望别人听话”转向“我不怕谁不听话”。 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变在国际战略格局中释放出明确信号。过去,如果有人在国际场合看到中国喊话和平,可能会觉得可以拖、可以试探。 但现在,任何试探都可能碰到真正的实力底线。中国不再单靠口头承诺安抚别人,而是用自己的能力告诉全世界:底线在哪里,碰不得。这种信号的力量,比任何声明都更有分量,也更有效率。 这也让我们看到,中美之间的矛盾不是单纯外交问题,而是综合国力、科技实力、战略布局的对抗。光说和平,不可能解决根本冲突;光谈让步,也没办法换来战略安全。 只有在硬实力支撑下,谈判才能有平等基础,否则一切都是虚无缥缈。换句话说,和平谈判不是被抛弃,而是被放在了合理的位置,底层是实力,谈判才有价值。 当然,这种转向也意味着中国必须承担更多压力和风险。技术自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产业布局需要长期规划和资源投入,国际合作也有摩擦和挑战,核防御和军事实力的建设同样需要谨慎掌握节奏。 但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的选择,让战略主动权变得可控,而不再寄希望于对手的善意或国际舆论的“平衡”。 中国的思路很清楚,和平谈判是工具,不是底线。底线靠实力撑起来,底线稳了,谈判才有意义。过去靠嘴讲和平,现在靠实力撑底线,这是一种战略成熟,也是对中美关系现实的清醒认知。 未来,中美博弈的走向,很大程度上会由这种实力基础决定,而不是单纯的外交辞令。可以说,中国已经不再寄希望于“说话解决问题”,而是用真正的能力撑起自己的战略空间,这才是最可靠的安全保障,也是最清晰的战略信号。 不靠嘴讲和平,用实力撑底线。这四个字,看似简单,但背后反映的是整个中国战略思维的升级。 过去依赖谈判,现在靠实力,这就是现实主义下的成熟选择,也是中国在国际博弈中稳步前行的必然路径。

0 阅读:167

猜你喜欢

当永安

当永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