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欧美坚决不给中国大飞机适航证会怎样?说句扎心的,要是拿不到欧美适航证,C91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08 10:22:07

如果欧美坚决不给中国大飞机适航证会怎样?说句扎心的,要是拿不到欧美适航证,C919就没法干掉波音。对一架新飞机来说,这张证就是能不能跨入国际市场的“门票”。没有FAA和EASA的点头,它就无法在欧美天空飞,也很难打进更多敏感市场。买家们其实更看重的是心理安全感:欧美认可了,飞机就更值钱、更靠谱。 从运营角度说,全球民航市场八成以上的份额都被波音和空客攥着,这俩巨头能稳坐江山这么多年,除了技术积累,更靠着适航标准制定权这张王牌 —— 说白了,他们说谁能飞谁才能飞,这种规则垄断比技术壁垒更难破。 欧盟最近干脆明说,C919 的适航认证还得等三到六年,这哪是审核技术,分明是给空客争取时间,让他们赶紧升级产能、巩固市场,毕竟 C919 一旦进来,就要动他们的蛋糕了。 买家们的那点 “心理安全感” 确实被欧美标准拿捏得死死的,哪怕自家监管机构已经点头,只要欧美没松口,航司就犯嘀咕。 当年波音 737MAX 出事后全球停飞,中国民航局是第一个下停飞令的,后来波音整改完,中国民航局也发了适航指令,但投资者还是不买账,波音股价就涨了一天又跌回去,因为大家心里默认 “得 FAA 和 EASA 点头才算真安全”。 这种惯性思维太顽固,就像买进口车总觉得国外认证更靠谱一样,C919 就算在国内飞了上万小时、运了 150 多万乘客,不少乘客还专挑它打卡,到了国际市场,没有欧美那枚章,还是显得 “底气不足”。 澳洲、加拿大这些跟着欧美标准走的市场态度谨慎,说白了就是不敢得罪规则制定者,怕自己买了 “不合规矩” 的飞机,后续航权、维护都受影响。 跨境航权这道坎更是实实在在的硬伤。比如中欧、中美这些黄金航线,每年光是西安到芝加哥的货运航线就能运 1.71 万吨货物,客运量更是数以百万计,但没有欧美适航证,C919 就只能眼看着这些高收益航线被波音 737MAX 和空客 A320neo 霸占。 更憋屈的是,就算其他国家想买,也得掂量掂量 —— 要是用了 C919,会不会影响自己和欧美的航空合作?这种连锁反应让很多潜在买家望而却步,所以 C919 国内订单超 1200 架,国外能明确表态的也就东南亚、南美那些地方。 不过东南亚市场倒是意外成了突破口,这也算是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马来西亚的亚洲航空已经在跟中国商飞谈购机了,成了首个明确要合作的外航,马航集团也在评估 C919,毕竟他们每周跟中国之间有近千个航班,座位容量快 20 万个,对飞机的需求摆在那。 越南更直接,已经承认中国民航局的适航认证,就等着 C9192026 年进入市场。这些国家愿意买单,说白了是算过账的:C919 比空客 A320neo 便宜 15% 到 20%,维护成本还低 30%,加上中国能给融资租赁方案,全生命周期成本划算太多。 而且波音和空客现在交付积压严重,中国商飞能保证快速交付,这对急于扩充运力的东南亚航司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更关键的是,中国早就开始建自己的 “朋友圈” 了,没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现在已经跟 42 个国家签了双边适航协议,覆盖亚洲、中东、非洲,沙特、印尼这些国家都明确认可 C919,就算没有欧美证,照样能在这些地方飞。 国内市场更是底气所在,现在国外机型在国内有 4000 多架,未来 20 年还要新增 9000 多架,光靠国内订单就能撑着商飞跑 10 年,这种 “内需托底” 的模式,让欧美卡脖子的效果打了折扣。 欧美自己其实也挺纠结,尤其是欧盟,一边想跟着美国围堵中国,一边又离不开中国市场。 去年中欧贸易额都 7858 亿美元了,欧盟的汽车、奢侈品得靠中国消费者,航空制造产业链更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特朗普搞的关税政策预计四年要让欧盟损失 1.1 万亿欧元,这时候跟中国闹僵实在不划算。 而且东欧那些依赖中国市场的国家已经开始反对对华强硬,欧盟内部裂痕越来越大,这种 “政治凌驾于经济” 的做法,搞不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毕竟 C919 不是没替代品就活不下去,反而欧美越卡,中国越要把自己的适航体系建起来,等哪天 “中国认证” 在全球都认了,欧美这张门票的含金量说不定就要打折扣了。

0 阅读:36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