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在马尼拉向菲律宾和全世界详解什么是东风61。 “东风-61”,这到底是个啥?你可能听过这个名字,但你听到的故事,很可能跟别人听到的完全不一样。 在互联网的话语场里,它根本不是一个清晰的技术装备,而是分裂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一个模糊又颠覆,另一个具体又震撼。 先看看第一个版本,这个故事的主角是高志凯,在马尼拉,面对着菲律宾和全世界的观众,这位富有外交经验、总带着点幽默感的战略家,描绘了一个近乎科幻的武器。 他口中的“东风-61”,听起来压根不像一枚传统的导弹,它更像是从“快舟”系列运载火箭技术里衍生出来的怪物,一个被叫做“智能化轨道轰炸机”的东西,它的射程不用公里来算,而是用在天上待多久来衡量,这就很颠覆认知了。 出的性能数据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什么35马赫、55马赫,甚至石破天惊的72马赫,快到没朋友。 至于载荷,更是离谱到像是开玩笑:1枚氢弹,外加60枚核弹头,这番话显然不是为了写进技术手册,而是在特定的外交场合,用一种谈笑风生的姿态,制造一种难以捉摸的战略迷雾和心理压迫。 换个场景,听到的就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了,在这个版本里,“东风-61”不再是那个飘忽不定的太空幽灵,而是一尊扎扎实实、立于大地之上的技术图腾。 它被清晰地定义为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有着18000公里的全球覆盖射程,采用反应迅速的固体燃料发动机,能在复杂地形里灵活部署,这一下就从科幻拉回了现实,成了一个可以和世界顶级重器掰手腕的狠角色。 这个故事里的细节多到让你觉得它就停在某个发射井里,制导系统是北斗导航、惯性制导加星光修正的豪华套餐,打击精度据说能做到100米以内。 弹头也不是一个,而是超过10个可以分头行动、末端还能机动变轨的高超音速滑翔体,旁边还跟着一大堆高超音速诱饵弹和电子干扰设备来保驾护航。 这两种叙事是不是充满了矛盾?一个是“轨道轰炸机”,一个是“陆基导弹”,而一个模糊到没边,一个精细到毫米。 但奇妙的是它们又共享着一些核心符号,比如“20分钟内抵达全球任一地点”的恐怖时效,和那种夸张到不真实的载荷传说。 这恰恰揭示了“东风-61”作为一个网络文化符号的真正功能,不同的人群根据自己的需要,赋予它不同的形象。 在需要进行心理博弈的外交场合,它就是一个颠覆规则、无法定义的“幽灵武器”,而在需要凝聚国民自信和自豪感的公共舆论场,它就是一个集所有尖端技术于一身的“强国图腾”。 两种形象看似矛盾,实则共生,共同指向一个宏大的叙事核心:我们拥有让任何对手都不敢轻举妄动的终极威慑力。 所以“东风-61”究竟是什么,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它最终折射的,可能并非一个确切的军事项目,而是一种强大而迫切的集体愿望。
这下出名了!不止中国,全世界都知道了!高志凯在BBC、天空新闻等西方媒体上与
【54评论】【6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