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在采访中竟然嚎啕大哭。他们在

虎虎聊娱乐 2025-10-03 22:42:34

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在采访中竟然嚎啕大哭。他们在中国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何在采访中会痛哭流涕? 1991年,苏联轰然倒下,乌克兰一下子从工业老大变成穷光蛋。工厂关门大吉,失业满街跑,物价翻天,基本吃穿都成问题。那些军工专家,平时搞飞机船舰的,手艺顶尖,现在却没地儿施展。航空厂船坞全黄了,他们只能在家干瞪眼。中国那边正赶上改革开放,国防工业缺人缺技术,就通过引进计划抛橄榄枝。待遇稳,工作对口,还带家属。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就这样,200多名专家收拾包袱,坐飞机直奔东方。 他们大多1991年秋天落地中国,分到东北和沿海工业区。政府早备好宿舍,简单利索,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工资比本地高出一截,还有住房补贴和医保。孩子上学不愁,国际学校学费全包。刚来时,语言不通是头疼事儿。买个菜得比划半天,食堂点饭也费劲。中国这边赶紧办语言班,教普通话,还搞文化讲座帮他们适应。慢慢地,他们会说“谢谢”和“多少钱”了。吃饭也从不习惯米饭酱油,变成爱上饺子火锅。周末跟中国同事聚聚,喝茶聊天,关系铁得像一家人。 工作上,他们可没闲着。直接上手帮中国军工补短板。拿瓦良格号来说,1998年中国买下这艘半成品航母后,他们就驻大连船厂,指导结构调整和焊接工艺。结果2012年改成辽宁舰,成了我们海军第一艘航母,威风凛凛。运-20大运飞机项目2002年启动,他们带来安东诺夫设计局的经验,帮优化气动布局和材料选型。2013年1月首飞成功,2016年正式服役,填补了中国大型运输机空白。焊接技术他们也传了不少,船体飞机零件更结实。这些活儿干下来,直接推中国国防工业往前大步迈。 日子一天天过,他们在中国站稳脚跟。不少人说,这里像第二个家,工作稳当,生活有保障。孩子长大上大学,有的还娶媳妇生娃。退休了,还被请回去当顾问,讲讲老经验。政府给友谊奖,好几个专家拿过,表彰他们中乌合作。这不光是技术交流,更是两国人民情谊的见证。 可几年后,一档节目请他们上镜,聊这些年经历。先是夸中国好,工资高房子稳,技术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大家点头笑着,气氛热乎。可一问乌克兰那边,脸全变了。经济没缓过来,工厂废了,亲人日子苦哈哈。几个专家当场哭出声,泪水止不住。不是在中国受气,是心疼老家。 为什么哭成那样?根子在苏联解体那场大变故。乌克兰继承了不少军工家底,可经济崩盘,技术人才外流。专家们来中国,本想帮国家,也图个生计。结果乌克兰越闹越糟,冲突不断,民生凋零。他们远在天边,鞭长莫及,只能干着急。 项目结束后,大伙儿路子不一样。多数留在中国,扎根社区,继续贡献。少数回乌克兰,或去别国,但跟中国的联系没断。每年寄信问好,节日互贺。他们的故事,成了改革开放一页亮色,展现中国开放大门,也照见国际合作真章。

0 阅读:0
虎虎聊娱乐

虎虎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