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退休老人明白了,养老不要回农村,最好是留在城市,县城也行。 清晨六点半,七十三岁的李老师准时走进小区门口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他在书法教室泼墨挥毫时,他农村老家的堂兄正独自对着电视发呆。 这个画面,恰是当下中国养老现状的缩影——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养老不必执意归田园,城市或县城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这并非对乡村生活的背离,而是对生命尊严的理性审视。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描绘的“熟人社会”正在经历现代化重构。 当乡村青年如候鸟般迁徙,昔日守望相助的邻里网络渐显稀疏。 我认识的一位退休工程师王伯伯,三年前满怀憧憬回到皖南老家,却在某个深夜突发眩晕时,发现最近的医院在二十公里外。 那次之后,他选择留在省城,“田园诗话抵不过急救车的鸣响”。 城市养老的核心价值,在于那张看不见的“安全网”。 这张网由十五分钟生活圈、三甲医院绿色通道、社区食堂和老年大学共同编织。 我采访过济南某社区的赵阿姨,她每天早上的太极拳、周四的声乐课、周末的读书会,构成了充实而有尊严的生活节律。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人类最美丽的命运,最美好的运气,就是从事某种事情同时实现自我。” 这种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在城市公共服务的支撑下变得触手可及。 不过,这绝非对乡村的全盘否定。 我们需要打破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为何不能有城乡融合的养老新模式? 浙江某县探索的“乡村旅居养老”给出了有趣答案:老人们冬季住在县城子女家,春夏秋三季轮流入住不同乡镇的康养基地,既享受城市医疗资源,又品味田园之乐。 这种模式巧妙地解决了“情感归属”与“现实需求”的矛盾。 更深层看,养老选择背后是中国人“家”观念的嬗变。 传统“叶落归根”的思想正与现代化进程对话协商。 社会学家严飞指出,当代老年人正在经历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意识转变。 这不仅是空间位移,更是心理版图的重构。 养老不再是被动安置,而是主动设计的生活方式。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县城这个“黄金平衡点”。 它既保留了熟人社会的情感温度,又具备现代医疗生活的基础保障。 我的一位远房姑姑选择住在千岛湖畔的小县城,每天沿着湖岸散步,县医院就在十五分钟车程内,省城的专家还不时来坐诊。 这种“进可享城市便利,退可拥山水之乐”的状态,或许是养老的最优解。 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养老选择本质上是个体化的精密计算。 这与每个人的健康状况、经济基础、兴趣爱好乃至性格特征都密切相关。 木心先生说:“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有的老人享受城市的繁华便利,有的则钟情乡村的宁静简单,这本无高下之分。 当前中国每年新增近千万老年人,这个庞大群体的养老选择正在重塑城乡发展格局。 我们既需要完善城市养老服务体系,也要通过政策引导将养老资源向县域倾斜,让每个老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归宿。 在此,我想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未来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城市的医疗服务与乡村的生态环境无缝连接,打造“虚拟城市功能+实体乡村生活”的新型养老模式,会不会成为破解城乡养老困境的钥匙? 这种模式能否既保留乡土情怀,又确保医疗安全? 在养老这道生命课题面前,每个答案都值得被倾听,每个选择都值得被尊重。 毕竟,我们终将都会行至那片夕阳下的渡口,而今日的思考,正是为明天的抵达寻找最温暖的靠岸。
很多退休老人明白了,养老不要回农村,最好是留在城市,县城也行。 清晨六点半,七
薇薇呀
2025-10-02 14:07:32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