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美国最后的霸权亮剑 2025年9月30日前后,市场传出消息称——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已要求国内买家暂停采购以美元计价的澳大利亚必和必拓(BHP)铁矿石,甚至包括已在途船货。 2025年9月末,一则关于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要求国内买家暂停采购美元计价的澳大利亚铁矿石消息,引发了全球市场的震动。 这一事件表面是贸易策略的调整,深层却是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序幕。 当铁矿石这一“工业粮食”与美元霸权挂钩时,中国的举措或许正悄然撬动全球支付体系的基石。 资源安全与货币自主的协同战略 铁矿石作为钢铁工业的命脉,长期依赖美元结算的国际贸易模式,使买方国不仅面临价格波动风险,更被动嵌入美元流动性的潮汐周期。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此次对美元计价贸易的暂停,并非简单的贸易摩擦应对,而是对资源定价权与结算货币自主性的双重探索。 若将视线延伸至近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推广、与沙特等资源国的人民币结算协议,可以看出中国正试图构建“资源-货币”联动机制: 通过大宗商品贸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削弱美元在实体贸易中的锚定地位。 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的“去金融化”试探 必和必拓等矿企的美元计价模式,本质是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资源领域的延续。 此次中方举措,可视为对“商品金融化”的局部修正。 铁矿石贸易不仅是实物交割,更是美元信用向全球渗透的渠道。 当中国以暂停采购为杠杆,实际是在测试供应链韧性对支付货币选择的敏感度——若买方集体转向本币结算或多元货币篮子,美元作为中间媒介的不可替代性将面临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涉及“在途船货”的强硬态度,暗示中国已做好短期成本承担的预案,其目标或是打破长期形成的路径依赖。 澳大利亚作为美国印太战略支点,其铁矿石出口与中国制造业的依存关系构成微妙平衡。 中国此次行动,若结合同期中资企业在几内亚西芒杜铁矿的开发进展、与巴西淡水河谷的人民币结算试点,可解读为一种“围点打援”策略: 通过压缩美元计价贸易空间,倒逼资源出口国调整结算方式,同时加速替代供应渠道布局。 这种非对称反制,既不触及军事安全红线,又能在经济核心层面对西方主导的贸易规则形成压力。 然而,这场博弈远未到终局。美元霸权依托的不仅是石油美元,更是美军、美债与科技体系的复合生态。 铁矿石贸易“去美元化”能否形成扩散效应,取决于三个关键变量: 一是中国国内产业升级对铁矿石需求的弹性(如电炉钢占比提升能否降低对进口矿依赖); 二是“全球南方”资源国是否响应多元结算体系(如非洲、拉美矿企会否加入人民币结算网络); 三是美国会否以金融工具反制(如限制美元清算通道或强化矿企融资壁垒)。 更值得深思的是,若美元大宗定价权被撕裂,会否催生区域性货币联盟?亚洲能否以“铁矿石人民币”为起点,构建资源共同市场? 静默亮剑与秩序重构的漫长序章 这一事件或许将被历史标记为“铁矿石时刻”,但其意义远超贸易领域。 当实物商品流与货币结算流开始解耦,旧秩序的惯性仍将顽强抵抗,而新规则的萌芽需经历无数次压力测试。 中国此次行动并非终结美元的宣言,而是开启了一场关于“后美元时代”的全球性思考。 当资源国与消费国共同质疑单一货币霸权的合理性,人类会走向碎片化的货币集团,还是催生更公平的多极金融架构?这场静默的亮剑,终将指向何方? 读者不妨设想:若2030年铁矿石贸易全面实现本币结算,全球货币格局将如何演变? 中国能否在“资源-科技-金融”三角中找到破局关键?欢迎分享您的洞察!
中国向美国最后的霸权亮剑 2025年9月30日前后,市场传出消息称——中国矿产资
薇薇呀
2025-10-02 14:07:32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