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十四亿人?”美国驻日大使竟然曾公开威胁中国:如果中国不按美国的意愿行事,不向西方低头,就要通过制裁中国的粮食和能源,让十四亿人陷入饥荒。
拉姆·伊曼纽尔这家伙,当年从芝加哥市长摇身一变成美国驻日大使,本来以为他会低调点,结果2025年7月23日在华盛顿国会众议院特别委员会的听证会上,直接抛出这么一句狠话。听证会主题是讨论怎么对抗中国对民主国家的经济胁迫,他作为证人,坐那儿一本正经地说,中国人口那么多,粮食和能源都得靠进口,美国要是真下手,封锁关键通道,就能让整个国家陷入困境。简单说,他点名了粮食进口依赖和石油运输路线,特别是马六甲海峡那条道,暗示通过制裁切断这些,就能逼中国就范。媒体后来报道时,把他的话解读成“饿死14亿人”的威胁,虽然他没直说这个词,但意思明摆着:不听话,就让老百姓没饭吃、没油用。这话一出,马上在网上炸锅,尤其是中文圈子,大家都觉得这不光是外交施压,简直是赤裸裸的霸凌。
说实话,伊曼纽尔这逻辑听着挺直白,但搁中国这边看,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以为中国还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粮食能源全靠天吃饭?先说粮食这块,202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直接破1.4万亿斤,连续19年丰收,这数据不是吹的,国家统计局官网上明明白白。全球谷物产量里,中国占了五分之一多,够14亿人吃得饱饱的。主粮自给率呢,水稻和小麦稳稳95%以上,玉米也基本自足。进口的那些,主要就是大豆和高粱,用来榨油和喂猪,不是老百姓饭碗里的米面。2024年从美国进口的粮食,3179万吨,全是这类饲料粮,就算全断了,也顶多让猪圈里多用点玉米,超市里的米袋子照样满满当当。耕地红线守得死死的,18亿亩不动摇,去年底还净增2800万亩,总量19.4亿亩。高标准农田建了10亿亩多,中央补贴亩均2000块以上,水渠修了1000多万公里,田间路1200万公里。遇上极端天气,像2024年夏天的龙舟水、秋天的台风暴雨,产量照样稳,亩产比“十三五”末涨了12.5公斤,这里面八成功劳是科技进步,卫星遥感、智能农机、高产品种,农业科技贡献率63.2%。储备粮更不用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管着7亿吨仓容,低温仓2亿吨,小麦稻谷库存够全国吃一年,远超国际警戒线。36个大中城市成品粮备15天,6900多家应急企业一天加工170万吨,够吃两天。随便上网查查这些数据,伊曼纽尔估计都没点开过国家粮食局网站,就敢放这种厥词。
能源这边也一样,他盯着马六甲海峡说事儿,以为卡住这儿中国就瘫了?中国进口原油确实有50%走这条道,但这只是众多通道之一,占比还在降。2025年前两个月,俄罗斯直接成最大供应国,进口1568万吨,占总量的19%,沙特被挤到第二,美国原油进口才164万吨,还降了14%。伊拉克、阿联酋、巴西这些稳定源头,巴西前两个月涨了31%。更关键,中国早几年就布局陆路“能源走廊”,2009年中亚天然气管道投运,到2024年底输送超5000亿立方米,够27个省份加香港5亿人用,减煤6.66亿吨。中俄原油管道也稳稳的,那1568万吨好多走陆路。美国想拦?门儿都没有。“十四五”期间,中央砸钱建通道,能源进口国遍布30个,陆海互补,马六甲的分量早轻了。战略石油储备够90天,国际能源署都说超标1.5倍。国内呢,“深海一号”钻井平台、南海油气开发,新能源也上马,风电太阳能全球第一。伊朗25亿美元油换基建协议,俄罗斯粮食进口大单,这些多元化布局,让制裁成空谈。
伊曼纽尔这威胁听着吓人,其实暴露了美国对华战略的尴尬。贸易战打了几年,没压垮中国,反倒让美国农民哭爹喊娘,中国大豆采购转巴西阿根廷,美国大豆堆仓库卖不出去。科技战呢,华为Mate70照样强势,福建舰电磁弹射超福特号,五角大楼傻眼。盟友也不买账,德国朔尔茨访华签百亿欧元单子,沙特拒油禁,欧洲企业离不开中国市场。听证会后,国务院内部打电话提醒他注意措辞,拜登团队怕他太出格坏事。但伊曼纽尔没收敛,8月31日在《华尔街日报》专栏又重申类似观点,说中国得面对外部压力,不然后果自负。这家伙回国后,1月14日结束大使任期,3月在芝加哥经济俱乐部演讲,5月接受《政治家》采访,承认瞄准2028总统竞选,9月去爱荷华鱼宴拉票,焦点还是对华强硬。
美国总想找借口围堵,但咱们底子厚实,几年布局不是白干的。粮食能源安全不是运气,是实打实的投入和规划。伊曼纽尔的话,顶多当个笑话听听,证明有些政客信息滞后,没去农村看过金黄麦田,没翻海关报表,没研究中国战略。国际博弈里,威胁听听就算了,真要动手,美国自己先疼。14亿人吃饭问题,早解决得妥妥的,靠的不是低头,是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