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声打响了,美军击沉3艘委内瑞拉船只,委内瑞拉船只遭袭击,几秒钟后被巨大火球吞噬。美军这一次,采用了海上袭扰战。
回溯至去年 11 月,加勒比海畔拉瓜伊拉港周边的水域上,一场透着古怪的景象悄然铺展开来。
一枚“地狱火”导弹,本是用来撕裂坦克装甲的利器,却呼啸着撞向了几艘慢悠悠的民用货船。这艘船上未配备任何攻击性器械,仅装载着供人果腹的大米与救死扶伤的药品。
转瞬间,船只的燃油舱被命中,三艘货船被巨大的火球吞噬,迅速沉入海底。船上二十多名船员,最后只有八个人活了下来。
率先发起攻势的,是隶属于美国海军序列、性能领先的 “自由级” 濒海战斗舰。这种三千吨级的战舰,能以45节的高速在海上飞驰,还具备隐身能力。
美军未实施任何预警措施,也未派人登船开展检查,便径直发起了火力攻击。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涉嫌走私”,却拿不出任何证据。这根本不是一场传统海战,而是一种被称作“海上袭扰”的灰色战术。
这到底是精心计算的妙计,还是一步充满风险的险棋?
让我们剥开来看,这种战术的内核其实充满了矛盾。它号称是“外科手术刀”式的精准打击,可实际行动却像一把野蛮的钝器。
用打坦克的导弹去炸运大米的货船,这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杀鸡用牛刀”,传递的不是执法信号,而是赤裸裸的恫吓。
更别说,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即便是怀疑,也应先登船检查。美军动用高科技战舰,却干着绕开所有法律程序的偷袭,这让“反走私”的借口听起来苍白无力。
美军口中这套 “低成本” 的说辞,说到底不过是其自家财政报表上的一笔账而已。对于被击沉的货船和逝去的船员来说,代价是生命的全部。
说白了,这套战术的真实目的,就是用最小的军事投入,制造最大的心理恐惧。
那么,美国为什么非要选择这种别扭的方式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的幽灵和国内的政治压力,捆住了这个巨人的手脚。
越南战争五万八千人的死亡,伊拉克战争八万亿美元的消耗,这些惨痛的教训让美国社会对任何可能陷入泥潭的地面战争都怕到了骨子里。
如今,国内通胀、加息,民众日子不好过,反战情绪高涨。
当年那场名为 “50501” 的民众运动骤然兴起,近三百万民众自发走上街头表达抗议诉求,这样大规模的社会声浪,实实在在地对特朗普政府彼时的支持率形成了冲击,使其面临着不容小觑的政治压力。
所以,部署在波多黎各的F-35战机和四千多名海军陆战队,更像是一个“拳头”,用来吓唬人,但绝不能轻易打出去。
这种“打了就跑”的袭扰,本质上是一种无奈的折衷。它是在全面开战和无所作为之间,找到的一条财政上和政治上都能“承受”的中间路线。
它暴露的不是美国的强大,反而是它的窘迫——想维持霸权,却又付不起相应的代价了。
然而,这套自以为精明的算盘,却引发了一连串始料未及的连锁反应。
面对外界的施压与威慑,委内瑞拉始终挺直脊梁,未曾有过半分退缩。这种针对民用目标的攻击,反而激起了强烈的民族情绪。
民众中“抵抗外部干涉”的支持率,从62%飙升到了78%。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他们不仅调派了 “苏克雷” 号这艘服役多年的护卫舰,还发动渔船组建起一支 “海上观察队” 协同行动。
睡梦中的邻里们也被这阵动静拽回了清醒的世界。巴西、墨西哥纷纷批评美国“破坏地区稳定”,大家开始警惕“门罗主义”的复活。
即便身为美国盟友的哥伦比亚,也已公开发声,明确对在拉美地区动用武力的行为表示反对。美国在外交上,正变得越来越孤立。
欧盟也对此表示“关切”,呼吁遵守国际法,这进一步侵蚀了美国的国际信誉。
最危险的是,委内瑞拉是世界主要石油储量国,背后还有俄罗斯和伊朗的影子。这种骚扰一旦失控,万一波及到石油设施,国际油价必然飙升,最终反噬的还是美国自己那脆弱的经济。
所以,“海上袭扰战”看似是一颗精准投下的石子,想激起温和的涟漪,结果却搅动起一场可能将自己卷入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