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乌军女兵,在接受乌克兰电视台采访,被问到前线当下更缺人,还是更缺无人机时,她

岁月解密屋 2025-09-30 10:47:15

一名乌军女兵,在接受乌克兰电视台采访,被问到前线当下更缺人,还是更缺无人机时,她表示,前线最缺的是人,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缺不缺人的事儿,而是人快打光了。 人都快打光了,无人机再多也没用。 “缺人还是缺无人机?” 乌军女兵的回答让全场安静了几秒:“最缺的是人,不是缺不缺人的事儿了,是人快打光了。” 这句话说得太直白,也太真实。 乌克兰战场打到今天,已经不再是拼技术、拼装备的阶段,而是拼“人还剩多少”的阶段。 听起来扎心,但这就是乌军前线最不想说,却又不得不说的实情。 在这场已经持续了两年半的战争中,乌克兰前线的士兵早已不是最初那批热血青年了,更多的是二次、三次被征召上来的“非职业战士”。 从农民、司机,到大学生、退休工人,乌克兰全民皆兵的局面几乎成了常态,而士兵的轮换频率越来越低,伤亡率却只增不减。 在这种消耗战里,最先耗尽的,往往不是装备,而是人。 这名女兵的发言并非个例。 根据乌克兰国防部公布的数据,今年以来,乌军平均每天损失的人员接近400人。 泽连斯基政府虽然极力控制伤亡信息,但前线传回来的照片和视频,已经远远超出了“可控范围”。 而且,随着战争时间的拉长,乌军内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光是前线兵力紧缺,士气问题也在逐步显现。 再看乌克兰政府的应对方式,今年3月,乌克兰议会曾讨论将征兵年龄从27岁下调到25岁,甚至一度传出要降到21岁。 这些操作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人不够了,只能往年轻人身上压。 但问题是,城市里的年轻人早就学会了“避战技术”,不是出国,就是找各种理由拖延兵役,而农村地区的征兵也早已“挖到地底”。 征兵变成了一场“躲猫猫”的游戏,比战场还卷。 西方国家当然不愿看到乌克兰人力资源耗尽,美国总统特朗普虽然嘴上不再高调表态支持乌克兰,但五角大楼还是悄悄批了几笔军援。 英国、德国、法国也陆续送来了无人机、弹药和训练资源,但这些“硬菜”到了前线,反而显得尴尬: 人手不够,谁来操作这些高科技装备?更别说战场上的无人机越来越像“消耗品”,飞一次炸一次,能活过三天的都算命大。 而在俄罗斯这边,情况却没那么紧迫。 虽然俄军也有损失,但普京政府一边控制信息,一边扩充兵源,甚至在远东地区搞起了“志愿兵计划”,给钱给户口,动员力远比乌克兰更强。 从战术上看,俄罗斯的战略也发生了微调,不再搞大规模推进,而是通过前沿阵地慢慢蚕食,把乌军拖入“持久战陷阱”。 简单说,就是耗你的人,看你先扛不扛得住。 此时此刻,再多的无人机都救不了乌克兰的“人荒”。 尤其是面对俄军的“地毯式推进”,乌军必须在每条战线布足人力,否则无人机再先进,也只能当“空中监控器”,看着战线被突破而无力阻止。 而且,现代战争虽然高科技,但最终决定胜负的,依然是地面上的人,人一旦不够,就是连武器都没法用。 这名女兵的一句话,其实暴露了乌克兰整个战局的脆弱点。 打到最后,不是装备比拼,更不是舆论战,而是看谁还有足够的“人”去坚持,人打光了,一切都成了空谈。 乌克兰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在战场上如何突破,而是在国内如何维持战争的“人力供给”。 一旦征兵体系崩盘,士兵轮换跟不上,整个战争机器就会“卡壳”,若是“人力断粮”,西方再多的援助也只能堆成一座座“无人操作的武器山”。 对于中国来看,这场战争再次说明一个道理:现代战争虽然要靠科技,但根子上还是“人”的战争。 人是最基础的战斗单元,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资源,尤其是在消耗战中,胜负的天平往往就掌握在人力储备和动员能力上。 战争没有赢家,只有代价,当一个国家的士兵亲口说出“人快打光了”时,或许真正该思考的,不是还要不要继续打下去,而是,这场战争还能打多久? 前线的缺口,不是无人机能填补的,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当“人快打光了”成为战场的共识,再多的武器也只是无根之木。 乌克兰的战争,到了拼最后一口气的阶段了,但问题是,这口气,还能撑多久? 参考资料:新华网. 俄媒,兵源不足令乌军转向全面防御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岁月解密屋

岁月解密屋

解密岁月,读懂历史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