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82岁老奶奶为了找点事做,竟然花几万买了台无人机,帮孙子的六七百亩地施肥,打农药,一开始孙子并没报什么希望,以为奶奶就是玩玩而已,结果,奶奶不仅一学就会,甚至比年轻人玩得还溜,老奶奶说:“现在犁田不用牛,机械都是满田飞,一点小事轻巧。” 安徽一位82岁张奶奶操控农用无人机的故事,远不止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励志样本。这其实是一个关于现代科技如何化作桥梁的故事,它悄无声息地连接了祖孙情感,突破了身体极限,还彻底重塑了一位长者的晚年价值。 故事的开端,是年轻人面对现代农业的典型困境。孙子承包了六七百亩地,每到农忙,施肥、打药等农事纷至沓来,繁重异常。他辛勤劳作,艰辛程度非常人所能想象,常累得精疲力竭,几近被繁重农事压垮。自晨曦初现便投身忙碌,直至夜幕降临。其间马不停蹄,诸事纷沓而至,竟无暇顾及一餐热饭,全身心皆付诸于劳作之中。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是有心无力。想帮忙,可连沉重的药桶都背不动,这正是老年人在传统农耕里渐渐退居二线的无奈。 无人机最初只是孙子在饭桌上的一个新奇谈资,说它效率有多高。没想到奶奶听进去了,竟主动要求买一台来学。孙子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不惜花费数万元购置下来。在他看来,这不过是让奶奶体验新鲜,聊作消遣罢了。这种不信任,恰恰是两代人之间对彼此能力认知的一道沟。 然而,当孙子手把手教奶奶怎么握遥控器、哪个键管高度、哪个键管方向时,这台冰冷的机器,就从一个科技符号,变成了祖孙俩共同攻克的目标。奶奶不再是那个只能心疼孙子的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的战友,一个硬核的“新农人”。 传统农耕拼的是体力,过去要雇五六个壮劳力,花上三四天才能干完的活,对于一个82岁的老人来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生理屏障。但无人机绕开了这个最大的障碍,它把最消耗体能的负重和行走,完全交给了机器。 奶奶需要付出的,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无与伦比的耐心和专注。她不是从零开始,几十年的栽秧经验让她对农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她搬个小板凳坐在田埂上,一练就是很久,还专门用个小本子记下操作要点和易错的地方,那本子都被翻得卷了边。 初期当然不顺,她也曾手抖,让无人机一头撞上过大树。可她没放弃,很快就掌握了技巧,操作起来比村里一些年轻人还稳。事实证明,科技并非年轻人的专利,当它与经验结合,就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这台无人机带来的改变,远不止是效率。它彻底颠覆了张奶奶的身份。她一个人一天就能完成过去几个人几天的工作,而且无人机播撒得更均匀,地里的庄稼因此长得又高又壮,整齐得像阅兵方阵。她从一个被照顾者,变成了家庭农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劳动力。 网络上,人们叫她“最酷银发玩家”,开玩笑说“80岁正是打拼的年纪”。这些标签让她从一个普通的农村长者,变成了一个能引领风潮的时代偶像,证明了老年人不仅不会被时代抛下,甚至还能酷得让人追不上。 对奶奶自己而言,这份新事业带来的,是深层次的自我认同。她说,现在这日子过得有奔头了,大脑和双手都是越用越灵活,没有什么东西是真的学不会的。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朴素的真理:真正的衰老,从来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对生活失去热情和期盼。 所以,张奶奶的故事,核心在于它展示了一种巨大的可能性。当技术真正地去赋能个体,特别是老年群体时,就能帮助他们跨越生理、代际和身份的传统束缚。 那台在安徽田野上空盘旋的无人机,它承载的不仅仅是农药和肥料,更是一种宣告:当老年人的智慧与经验,插上科技的翅膀,他们不仅能跟上时代,甚至能成为推动时代前行的一股独特而温和的力量。
安徽一82岁老奶奶为了找点事做,竟然花几万买了台无人机,帮孙子的六七百亩地施肥,
绾玉说
2025-09-22 14:22: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