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逃到香港的国军中将张际鹏花光积蓄后,想回宝岛但是遭到拒绝,穷困潦倒之下,只得写信向黄埔一期同学袁守谦求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2年,在香港一间逢雨必漏的阁楼里,前国军中将张际鹏做了一件事,他将那枚曾代表着无上荣光的青天白日勋章,轻轻放进了亡妻冰冷的衣襟里。 这块金属不再是战功的证明,而成了一件永远无法兑现的陪葬品。 张际鹏的悲剧,不只是时运不济,更是他一生所依赖的三个身份符号——功勋、尊严和情谊——在现实面前的彻底崩塌。 这枚勋章,源自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北伐战争,他带队第一个冲上武昌城墙,蒋介石亲自为他佩戴,可到了香港,这枚勋章硌得他肋骨生疼,却连一碗能救急的白粥都换不来。 它仅剩的价值,是在茶餐厅被伙计羞辱后,被他嘶吼着掏出来当成最后的尊严,结果只引来满堂哄笑,最终,勋章随妻子下葬,他告诉孙子,“这玩意儿,换不来半碗饭,”曾经的神坛之物,就此归于尘土。 他的“将军”头衔,碎得更彻底,他曾是第14军军长,在南京穿着呢子军装和马靴检阅部队,威风凛凛,也曾在忻口、武汉的炮火中九死一生。 刚到香港时,他还住在九龙的洋楼里,维持着将军的派头,天天关注“反攻”新闻,可三根金条很快就在昂贵的生活和打麻将的旧习中消耗殆尽,他从洋楼搬进了月租15港币的“鸽子笼”。 很快,“将军”的身份就被彻底剥夺,他成了尖沙咀拆船厂的工人,用那双曾签署作战命令的手,挥舞着沉重的撬棍拆解美军废舰,最讽刺的一幕发生了,他在一堆废铁中,翻出了一本印有自己戎装照的旧《剿匪手册》。 昔日的“剿匪将军”和眼前的苦力工,在这一刻形成了残忍的对照,透过街边橱窗的玻璃,他看到了自己胡子拉碴、衣衫发霉的倒影,那一刻他才真正确认,“将军”死了,“乞丐”还活着。 他抓住了那根叫“黄埔情谊”的稻草,女儿高烧没钱买药,他鼓起所有勇气,给远在台湾的黄埔一期同学袁守谦写信,他把姿态放得极低,字字句句都是旧日情谊与嗷嗷待哺的妻儿,毕竟,当年他在南京授衔,袁守谦还曾专程搭飞机前来祝贺。 这段情谊的回应,复杂得像一出戏,起初,他等来的是300港币和一句“黄埔情谊,永志不忘”的客套话,据说,他的第二封求援信被扔进了纸篓。 但事情的另一面是,袁守谦确实在为他奔走,顶着巨大压力,处理他因牵涉湖南和平起义而被列入黑名单的麻烦。 在1955年,他获准携家眷赴台,情谊兑现了,但结局并不对等,张际鹏在台湾仅靠微薄津贴度日,晚年甚至要靠女儿打工维生,直至1970年病逝,而袁守谦,则在镁光灯下的酒会中谈笑风生。 张际鹏的悲剧,是他所有身份符号的集体失效,功勋、头衔、人脉,一旦脱离了赋予它们价值的体系,就迅速贬值。 赴台途中,他看着维多利亚港海面上漂浮的烂菜叶,觉得那就是被时代抛弃的自己,他的故事并非孤例,而是那几万滞港国军官兵的缩影,它揭示了一个真相:历史的巨轮碾过时,个体的荣耀与尊严,轻如鸿毛,勋章上落下的,不过是又一层无人问津的灰尘。 主要信源:(历史春秋网——《张际鹏生平事迹》)
1950年,逃到香港的国军中将张际鹏花光积蓄后,想回宝岛但是遭到拒绝,穷困潦倒之
受伤的金珂
2025-09-19 11:29: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