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限制也没用,中国已下定决心,拒买美国芯,黄仁勋:很失望。观察者网援引路透社报道称,尽管美国芯片制造商英伟达推出了多款对华减配版AI芯片,但中国的科技巨头们并不买单。 黄仁勋的失望,其实是美国科技霸权逻辑在现实中的碰壁。当英伟达推出H20、RTX6000D等所谓“特供版”芯片时,或许以为中国企业会像过去那样捏着鼻子买单——毕竟,2024年英伟达在中国AI芯片市场的占有率还超过八成。 但这次他们错了,阿里云、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用真金白银的订单投票:华为昇腾910C芯片的算力密度达到800TFLOPS,通过超节点技术组成的384卡集群,算力规模已经超越英伟达同期产品。更关键的是,国产芯片的能效比提升了77%,这意味着在同等算力需求下,电费成本能砍掉近一半。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中国科技产业从“被迫依赖”到“主动选择”的质变。过去十年,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研发投入增长了300%,仅2025年上半年,华为昇腾、摩尔线程等企业的营收就同比暴涨142%。 当美国政府反复无常地调整出口政策——4月禁售H20导致英伟达55亿美元库存积压,6月又突然解禁要求抽取15%销售额——中国企业终于意识到:把核心算力寄托在别人的政策摇摆上,无异于在火山口盖房子。 央视“玉渊潭天”的评论一针见血:H20芯片既不安全(可能存在后门),也不环保(能耗比国产芯片高40%),更不先进(算力仅为昇腾910C的60%)。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两种产业逻辑的碰撞。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封锁维持“高端芯片-高价利润-持续研发”的闭环,而中国则走出了“应用场景反哺技术迭代”的新路。当百度用自研昆仑芯P800训练文心大模型,当阿里巴巴含光800芯片在杭州城市大脑实现每秒7.8万次推理,这些实战场景积累的算法优化经验,反过来又推动了国产芯片架构的升级。摩尔线程推出的T20芯片,通过独创的ACE异步通信引擎,将计算资源损耗降低了15%,这正是在工业仿真、自动驾驶等场景中摸爬滚打出来的硬功夫。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在构建“芯片-软件-生态”的完整闭环。华为昇腾生态已经吸引了1200余家软件伙伴,开发者规模突破180万,这意味着即使没有CUDA,国产芯片也能在政务云、金融风控等垂直领域形成替代。而美国芯片企业却陷入了政策与市场的两难:英伟达为了遵守出口限制,不得不将H20的NVLink接口带宽砍半,导致20卡集群的组网效率下降15%,这种“自残式”设计让客户用起来处处掣肘。 这场拒买潮带来的连锁反应,正在改写全球半导体格局。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英伟达中国区营收同比下滑24%,而同期华为昇腾、寒武纪的市场份额分别提升至25%和12%。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中国对美模拟芯片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已经让德州仪器等企业感受到压力——这些40纳米及以上成熟制程产品,正是国产替代的主攻方向。 当台积电的3纳米产能被英伟达、苹果等企业瓜分殆尽时,中芯国际通过成熟制程的工艺优化,反而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打开了市场,这种“错位竞争”策略正在显现成效。 黄仁勋的失望,折射出美国科技霸权的黄昏。中国科技企业用行动证明:在算力这个数字时代的“石油”领域,单纯依靠技术封锁无法遏制一个拥有14亿人口、完整工业体系和巨大应用场景的国家。当国产芯片在性价比、安全性、生态适配性上全面超越“特供版”,当中国通过超算集群、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突破建立起新的技术优势,这场博弈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正如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全联接大会上所说:“真正的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开放竞争中锻造出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才是应对一切技术封锁的终极武器。
取消限制也没用,中国已下定决心,拒买美国芯,黄仁勋:很失望。观察者网援引路透社报
阿智通鉴
2025-09-19 10:46:09
0
阅读:688
珍惜时光
霉鬼的东西都有后门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