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重返阿富汗,这一次却扯上了中国。特朗普9月18日晚宣布将重返阿富汗,拿

薇薇呀 2025-09-19 09:03:54

特朗普宣布重返阿富汗,这一次却扯上了中国。特朗普9月18日晚宣布将重返阿富汗,拿回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特朗普表示:“顺便说一句,我们正试图夺回该基地。这可能是个突发新闻……它距离中国制造核武器的地点仅一小时。" 这一言论迅速引发国际舆论关注,但其背后的逻辑漏洞、历史遗忘症和战略短视,却折射出美国部分政治势力对阿富汗问题乃至全球地缘格局的深刻误解。 美国为何总在阿富汗“循环失败”? 特朗普的言论首先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美国在阿富汗的20年军事存在最终以溃败式撤军告终。 2021年8月,美军仓促撤离喀布尔、塔利班迅速接管政权的画面仍历历在目。 巴格拉姆空军基地曾是美军在阿富汗的最大军事据点,但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价值。 它见证了美国耗资2万亿美元、牺牲2400多名士兵生命后仍未能实现“稳定阿富汗”目标的失败。 如今,特朗普声称要“夺回”该基地,仿佛历史可以轻易重置,这种论调既缺乏对阿富汗复杂民族政治结构的认知,也低估了当地民众对西方军事存在的普遍抵触情绪。 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将重返阿富汗与“应对中国核威胁”捆绑,这是一种典型的地缘政治投机。 阿富汗地处中亚、南亚和西亚交汇处,历来是“大国博弈的坟墓”,而非某个单一国家可永久掌控的战略支点。 美国若试图通过军事基地对中国形成威慑,不仅无法实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激化地区矛盾,破坏阿富汗脆弱的和平进程。 特朗普称巴格拉姆基地“距离中国制造核武器的地点仅一小时”,这一说法存在多重误导。 首先,中国核设施分布属于高度机密,公开资料无法证实其具体位置; 其次,中国始终恪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其核政策以防御为核心,与美国的“核模糊战略”有本质区别。 将阿富汗问题与中国核威胁强行关联,实质是为军事介入寻找借口,延续“中国威胁论”的陈旧剧本。 深层来看,美国部分势力对阿富汗的战略执念,与中国在地区的经济合作成果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阿富汗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合作,例如2023年与塔利班临时政府签署的石油开采协议,虽面临政治风险,但为阿经济重建提供了实质性路径。 而美国的选择却是重启军事基地——这种对比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区域参与模式:一方以发展为导向,另一方以安全围堵为目标。 地缘棋局中的阿富汗:谁才是真正的“玩家”? 特朗普的言论隐含一种假设:阿富汗仍是美中博弈的被动棋盘。 但事实上,阿富汗各方势力(包括塔利班、地方军阀乃至民间社会)已展现出显著的主体性。 塔利班政权虽未被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但其治理实践逐渐务实化,例如近期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行动。 任何外部力量企图未经协商强行军事回归,都可能遭遇强烈反弹。 此外,地区国家如巴基斯坦、伊朗、俄罗斯乃至印度均在阿富汗有重要利益关切。 美国若单方面行动,不仅难以获得支持,还可能触发多方制衡。 例如俄罗斯与中亚国家近期联合军演明确警示“外部势力干预阿富汗的危险性”。 特朗普的“单边重返”设想,本质上忽视了多极时代的地缘现实。 特朗普的发言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美国两党对华强硬已成共识,但手段日趋极端化。 从贸易战、科技封锁到军事前沿部署,甚至出现“为对抗而对抗”的非理性倾向。 阿富汗作为历史上埋葬帝国野心的土地,是否会被再次推向大国冲突的前线? 更重要的是,美国若执意将中国塑造为“假想敌”,是否会导致其忽视真正挑战:国内社会分裂、债务危机、基础设施老化等结构性难题? 最终悬念在于: 当美国试图通过军事基地“一小时抵达中国核设施”时,是否思考过这一小时的距离背后,是二十年战争未能换来的地区信任? 而当中国通过铁路、油田与电网连接阿富汗时,谁更可能赢得中亚的“长久博弈”? 读者朋友们不妨深思:究竟哪种力量更具可持续性——是枪炮指向的霸权,还是发展导向的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权威信源深度分析,坚持客观立场,旨在促进理性讨论。原创内容结合AI辅助完成仅供交流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信源、图片均来自网络,若存在争议、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将予以删除。)

0 阅读:98

猜你喜欢

薇薇呀

薇薇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