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8岁的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影像,那时的他还没有成为一名战士,青涩的脸上洋溢着憨厚的笑容,谁能想到,这个有着阳光般笑容的青年背后,却有着异常悲惨的童年。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学雷锋日 | 大桥“雷锋”图鉴;中国青年网——雷锋那束光) 1958年冬天,一位刚满18岁的湖南青年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他叫雷锋,那时候还叫雷正兴,和一群同龄老乡一起,挤在绿皮火车里,赶往鞍山钢铁厂支援国家建设。 列车经停武汉站,有七八个小时的停留时间,青年们兴致勃勃相约去看刚落成不久的武汉长江大桥。 这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跨江公铁两用桥,在当时象征着现代化和民族的崛起,成了全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雷锋和工友们一路走到桥头,心情格外激动。 他特意在照相馆前停下脚步,掏出省下来的零用钱,打算拍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他脱下厚重的粗呢外套,整了整自己手织的白毛衣,站得笔直,笑容朴实明亮。 那时候他刚把名字从“雷正兴”改为“雷锋”,寓意“冲锋在前”、勇往直前。 这张照片,成了他青春时代的一个重要印记,也是那个火热年代无数普通青年的真实写照。 雷锋的成长经历并不顺遂。 他出生在湖南望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期父母双亡,成为孤儿,是靠亲戚和乡邻帮助才活下来的。 1949年解放后,他的人生迎来了曙光。 不仅有了上学的机会,还加入少先队,后来成为县政府通讯员、拖拉机手。 虽然年纪小,但他肯干肯学,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全力以赴。 听说县里要建青少年拖拉机站,他毫不犹豫把自己省吃俭用存下的二十块钱全部捐出,是全县个人捐款最多的一个。 1958年秋天,鞍钢招工的消息传到湖南,雷锋毫不犹豫就报了名。 他告别家乡,坐上北上的火车,心里装的是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国家的承诺。 在武汉长江大桥前留下的那张照片,正是他那份心情的见证。 抵达鞍钢之后,他被分配到洗煤车间开推土机。 虽然每天都是和煤炭、机油打交道,但他从不喊累,还屡次被评为“红旗手”“先进生产者”。 1960年,国家征兵工作启动,雷锋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但因为身高体重不达标,差点没能入选。最终因为他政治觉悟高、又有技术经验,部队破例录取。 参军之后,他被分配到运输连当汽车兵,由于表现突出,很快入党,还被选为抚顺市人大代表。 但不幸的是,1962年8月他在指挥倒车时遭遇意外,被倒下的电线杆击中头部,经抢救无效牺牲,那一年,他只有22岁。 雷锋去世后,他的事迹被广泛传播。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迅速掀起学习雷锋的热潮。 日记、照片、故事,渐渐深入人心。 那张在武汉长江大桥拍摄的照片,也成为几代人心中一个温暖的符号。 它不单是个人纪念,更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单纯、无私、乐于奉献。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也开始发生各种变化。 有人觉得,雷锋代表了中国人善良、勤劳、助人为乐的品质,应该一直学下去;也有人认为,社会变化太快,现代人压力大、节奏快,很难完全像雷锋那样生活。 甚至在今天,学雷锋有时也被质疑是否过于形式化,或者是否真的能落地。 但那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依然打动人心。 当时雷锋拍完照后,照相馆并没有保留底片,原件至今下落不明。 照片最早是1993年由《人民铁道》刊登,之后不断转载传播。 据说雷锋自己非常喜欢这张照片,一直夹在日记本里带在身边。 如今武汉长江大桥依然屹立,桥头建起了雷锋雕像,常有市民游客前来瞻仰、献花。 不少社区和学校也还设有“雷锋志愿岗”。 但不少人也感到,那种纯粹的精神在当下社会似乎越来越难持续。 很多人只是通过网络发帖纪念雷锋,实际行动却不多。 也有人认为,时代已经不同,学雷锋不一定非要像过去那样补袜子、让座位,而是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找到新的方式来传递善意。 说到底,雷锋那张照片之所以历经几十年仍被人铭记,不只是因为图像本身,更因为它所代表的精神内核。 一个普通年轻人,对国家、对人民、对生活真挚而朴素的热爱。 那个瞬间定格的不只是一个人的笑容,也是一个时代的热血与理想。 或许我们不需要争论“雷锋精神”是否过时,而更应思考的是:在今天,如何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把那一份真诚和温暖传递下去。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出门不占便宜就是亏?”湖北武汉,一名男子乘坐高铁,他买的是11车3F的正座票,
【30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