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菲律宾总统突然宣布了。从9月1日起,菲律宾所有大米进口要按下

月鹿简科 2025-09-09 17:48:27

果不其然,菲律宾总统突然宣布了。从 9 月 1 日起,菲律宾所有大米进口要按下 60 天的暂停键。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暂停进口大米吗?至于这么大动静?可别小瞧菲律宾,它可是全球排得上号的大米进口国,每年都得从国外买走几百万吨大米,才能补上国内的供应缺口。

一仓库房顶都快被稻谷掀翻了,创纪录的908万吨产量,可换来的却不是庆功酒。近日,棉兰老岛的农民们以红墨水书写下一封饱含绝望之情的请愿书。那红墨似泣血之殇,映照着他们内心深处的悲苦与诉求。

这幅景象简直是魔幻,丰收反而成了灾难。这正是菲律宾当下正在上演的悲喜剧——端着金饭碗讨饭。

为此,政府果断出击,祭出一记重拳:自9月1日起,实施为期60天的大米进口暂停措施。此举措如猛药祛疴,旨在应对当前难题,稳定市场秩序,彰显了政府调控市场的决心。这绝非简单的贸易保护,而是一次对国内失灵的价格体系的“心脏除颤”。

这套体系早就乱了套。让我们算一算这笔账。农民于田间地头售卖稻谷,一公斤稻谷的到手价竟跌破10比索,部分地区更是低至8比索,这般价格着实令人唏嘘。显而易见,他们的生产成本线精准落于12至14比索区间。这一明确界限,仿若精确刻度,清晰勾勒出其成本范畴,让人一目了然。每卖一袋,就是一次亏本。

镜头一转,马尼拉的超市里,那些漂洋过海来的进口大米,标价稳稳地在40比索一公斤左右。从8到40,中间巨大的利润差,全被中间商吞了。

政府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一个叫“PRICERS”的计划紧急启动,国家粮食署直接下场,用15比索的溢价从农民手里收粮。这个价格算不上好,但至少能让农户们喘口气,收回成本。

可问题是,中间商根本不急。据说他们的仓库里,囤积的粮食足够菲律宾人吃到圣诞节。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他们自然有底气把新谷的价格压到地板上。所以,这60天禁令的第一个靶子,就是砸开这些商人的粮仓,逼他们去消化即将上市的218万吨本土新稻。

马尼拉的这纸禁令,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震荡迅速传遍了太平洋。泰国那边,白米价格直接砸到了八年来的最低点;越南更头疼,他们专门为菲律-宾市场培育的香米品种,一夜之间没了买家,只能掉头去非洲和沙特寻找新机会。

眼下最急的,是那些已经装船启航的货轮。光是泰国,就有28万吨大米漂在海上。如果9月15号前不能靠港,天价的滞期费谁来承担?美国的运粮船也在海上打转,等待指令。进口商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游说,希望已经签了合同的货物能被豁免。

更有意思的是,国际粮商们开始上演“地道战”。有人琢磨着把大米伪装成“淀粉制品”,或者干脆打着“军粮”的旗号,想蒙混过关。甚至有泰国商人考虑用观光签证,把种子带进来。

面对这场乱局,马科斯总统却留了一手。他没有立刻把大米关税从15%调回原来的35%,而是选择先观察60天。这招“进可攻,退可守”,既想给本国农民争取空间,又不想过度刺激国际市场,引发国内通胀。

说到底,这60天的禁令,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它像一片阿司匹林,能暂时退烧,却治不好导致这场危机的结构性顽疾。

菲律宾的农业现代化,走得实在太艰难。耕地零散地分布在七千多个岛屿上,机械化水平比邻国低了整整30%。再加上历史遗留的土地所有权纠纷,让规模化生产成了奢望。

这无疑造成了一种颇为尴尬的境况:在产量方面,难以与越南相抗衡;于质量层面,亦无法和泰国一较高下。长久以来,国内供应缺口显著,因自身产能局限,一直依赖大规模进口以作弥补。

更要命的是,他们缺乏一个类似中国的国家战略储备体系,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极差,纯属“台风来了才想起来买保险”。虽然政府画了个大饼,计划到2026年新增80万吨仓容和精米加工厂,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莫要忘却,此乃一个农业劳动力占比达四分之一、民众赖此维生,且极易遭受台风侵袭影响的国家。

故而,这场历时六十天的“农民保卫战”,实则是对菲律宾整个粮食体系开展的一场极限压力测试,检验着其在极端情形下的应对与承受能力。它撕开了一个口子,让我们看到,在全球化的浪潮里,一个国家要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贸易自由之间走钢丝,是多么艰难。

两个月后,当马尼拉港的起重机再次轰鸣,人们将会看到答案:是临时的干预为本土农业赢得了喘息之机,还是结构性的顽疾会让廉价的进口米再次卷土重来。这背后,牵动着500万稻农的生计。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月鹿简科

月鹿简科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