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国将一批淘汰的机器高价卖给中国,导致我国亏损好几亿,就在美国准备看

史笔如刀 2025-09-09 14:03:05

2001年,美国将一批淘汰的机器高价卖给中国,导致我国亏损好几亿,就在美国准备看中国笑话时,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局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1年,中国石化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花费数十亿美元从美国引进一批号称先进的己内酰胺生产设备。 大家一开始以为这是解决国内产业瓶颈的捷径,毕竟己内酰胺是生产尼龙和工程塑料的重要原料,关系到纺织、汽车、建材等行业的发展。 设备到港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技术引进,能够帮助中国摆脱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可真正安装调试之后,情况出乎意料,机器产能不足,产品质量不稳定,关键的催化剂很快就失效,导致生产线经常停摆。 技术人员检查后发现,这些设备的核心部件已经磨损严重,工艺也落后,完全不像宣传中说的那样先进。 更扎心的是,美国在这笔交易完成后不久就宣布推出新一代生产工艺,成本更低,环保指标更高,等于说,中国刚刚花重金买来的设备一夜之间就成了过时货。 当时的处境可以说非常被动,中国在己内酰胺领域本就落后,产能不足二十万吨,八成以上依赖进口,新设备的残值急剧下跌,外汇损失以数十亿美元计。 仓库里的半成品越积越多,企业的财务压力陡增,工人的士气也跟着下降,国际市场的价格随着新工艺的出现而走低,中国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业内担心,如果技术瓶颈迟迟无法突破,中国可能会长期受制于人,外界有不少声音在等着看中国的笑话,美国人也觉得这一次自己彻底占了便宜。 就在这种危局下,76岁的闵恩泽站了出来,这位被称为“中国催化剂之父”的科学家,本可以在家安享晚年,但他选择重新走进实验室,他仔细研究后指出,问题的根子不光在设备本身,更在于催化剂的失效。 美国提供的催化剂已经过期,性能不稳定,才是导致产量低、质量差、故障频发的关键,他提出只有依靠自主研发,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接下来的攻关极其艰难,团队要从基础理论开始,一点点摸索新的催化剂配方,实验装置在第一次投料时就发生了事故,损失了上千万元,几个月下来,很多人因为过度劳累住进医院。 即便如此,闵恩泽依然每天坚持在实验室记录大量实验数据,他提出用钛硅分子筛来替代传统催化剂,这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先例。 经过178次试验,到2003年夏天,新的催化剂终于稳定运行,数据表明能耗比原工艺降低四成,废水排放减少八成,产品纯度达到99.99%,一下子把指标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研突破之后,还有更大的考验,要不要投入几十亿资金进行工业化试验,是摆在中国石化高层面前的一道难题,最终,公司决定拿出20亿元赌一把。 2004年,第一套工业装置进行试车时,反应塔出现了震动,现场一度紧张,总指挥王建国凭借经验判断,这种震动在可控范围内,主张继续试验。 结果证明,这种震动恰恰是催化剂高效工作的表现,反而让产能提升了一倍,到2005年底,中国己内酰胺的生产成本比进口产品低了25%,质量已经可以和国际一流水平相媲美。 原本问题不断的进口设备,经过改造后重新焕发活力,2006年,中国开始把这套新技术出口到伊朗等国家,合同金额达到8亿美元。 十几年后,国内产量突破250万吨,自给率超过九成,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到2021年,中国的年产量已经超过500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四成,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 美国当年精心设计的“陷阱”,不但没能卡住中国,反而倒逼出一次重大技术飞跃。 这段经历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关键核心技术靠买是买不来的,别人卖给你的往往是过时的方案,只有靠自主创新,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 外部的封锁和打压不一定是坏事,往往能激发出更强的动力,闵恩泽在攻关时曾经说过,不管落后多少年,只要肯干,就能追上去,事实证明,这份信念和坚持改变了局面。 信源:科学网——闵恩泽:踏平坎坷,做国家石化工业的“催化剂”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史笔如刀

史笔如刀

用文字雕刻历史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