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中国大陆为什么一再强调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而国民党的基调却是从1937年开始的,根本原因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蔡正元说大陆和国民党对抗战起点的不同说法只是“侧重点不同”,这话听着好像挺中立,其实根本没说到根子上。 说白了,国民党一直把抗战起点定在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核心就是想把整个抗日战争的叙事,都往自己主导的正面战场身上靠,好把抗战胜利的大部分功劳都揽到自己怀里,至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我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黑土地上的苦撑,还有各地民众自发的抵抗,他们要么轻描淡写,要么干脆不提——毕竟要是从1931年算,那最早扛起抗日大旗的,可不是当时手握政权的国民党。 要知道,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国民党政府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了不抵抗态度,眼睁睁看着东北三省在短短三个月里就沦陷了。 而我党当时虽然力量还弱,却第一时间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之后更是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赵尚志这些英雄带着装备落后的战士,在冰天雪地里跟日军周旋了十几年,饿了吃草根、啃树皮,冻得没鞋穿就裹着破布打仗,多少人连名字都没留下就牺牲在了东北的密林里。 可这些最艰苦、最早期的抵抗,在国民党的叙事里几乎是空白的——他们要是把抗战起点提前到1931年,那不就等于承认自己当年的不抵抗政策站不住脚,还得承认我党在抗战初期的引领作用?这显然不是他们想看到的。 到了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国民党再不抵抗就说不过去了,这才开始组织正面战场的抵抗。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这些战役确实打得惨烈,也有不少爱国官兵付出了生命,可要是把抗战的起点从这时候才开始算,就等于把前面六年东北军民的浴血奋战给“抹掉”了,还能顺理成章地把自己塑造成“抗战主力”。 毕竟从1937年到1945年,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掌握着更多的军队和资源,打了更多大规模的正面战役,把起点定在这时候,他们就能更自然地把抗战胜利的功劳往自己身上堆,好像整个抗战就是靠他们一己之力扛下来的。 可事实根本不是这样。我党在1935年就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后来更是主动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才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要是没有这个统一战线,国民党和共产党各自为战,甚至还在互相牵制,怎么可能凝聚起全国的力量对抗日本?而且在抗战中后期,我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了抗战的中流砥柱,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把日军的后方搅得鸡犬不宁,让他们没办法集中力量进攻正面战场。 可这些关键作用,在国民党的叙事里要么被弱化,要么被歪曲,好像敌后战场就是“游而不击”,这根本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更重要的是,把抗战起点定在1931年,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更是对整个抗战历史的完整尊重。 从1931年到1945年,这十四年里,无论是东北的抗联、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还是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还有千千万万普通民众,都在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付出牺牲。 大陆强调十四年抗战,就是要把所有为抗日牺牲的人都算在里面,不让任何一段抵抗历史被遗忘。可国民党偏要把起点定在1937年,本质上就是想切割掉1931年到1937年那段历史,好让自己的“功劳”显得更突出,甚至暗示只有他们才是抗战的“正统”,这种做法根本不是什么“侧重点不同”,而是在刻意扭曲历史,忽视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也对不起那些在1937年之前就为国捐躯的先烈。 就像杨靖宇将军,他从1932年就开始在东北组织抗日武装,直到1940年牺牲,整整八年都在跟日军硬拼,最后弹尽粮绝,肚子里只有草根和棉絮。 要是按照国民党的说法,抗战从1937年开始,那杨靖宇将军这几年的抵抗算什么?难道就不算抗战了吗?这显然说不过去。 还有那些东北的老百姓,日军占领东北后,他们要么加入抗联,要么给抗联送情报、送粮食,不少人因为帮助抗联被日军残忍杀害,这些人的牺牲难道也因为“起点”问题就不算数了? 所以说,蔡正元所谓的“侧重点不同”,根本就是在为国民党的历史叙事找借口。 国民党之所以坚持把抗战起点定在1937年,核心就是想夸大自己在正面战场的作用,把抗战胜利的主要功劳揽到自己身上,同时淡化甚至忽视我党在抗战初期的引领作用、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还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凝聚作用。 可历史不是能任人修改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抵抗真实存在,千千万万先烈的牺牲不能被抹去,大陆强调十四年抗战,正是为了还原历史的全貌,尊重每一个为抗日付出的人,这才是对历史最基本的敬畏。 对此,你怎么看?
1975年,蒋刚咽气,比蒋经国只大12岁的宋美龄就想独揽大权,没想到,一向憨厚的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