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对毛主席投反对票,抗美援朝前向美国泄密的张东荪,下场如何? 1886年出生的张东荪,从小就不是个安分的人。他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张上禾在直隶多地任知县,兄长张尔田更是与王国维齐名的大学者。1905年,19岁的张东荪被官派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接受了西方思想的洗礼。回国后,他一头扎进了政治和学术的双重漩涡中。 有人评价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者,不是一个党人,也不是一个政治家。他是彻头彻尾的自由主义者,他有独特的见解与主张,他喜欢独来独往,特立独行,而不受任何拘束的”。说白了,就是个书生意气很重的知识分子。 张东荪在民国时期搞过报纸,当过教授,还参与过各种政治活动。他主编的《时事新报》在当时影响很大,创办的《学灯》副刊更是新思潮的重要阵地。抗战期间,他在燕京大学任教,因为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被抓进监狱关了好几个月,倒是展现了民族气节。 1948年底北平被围时,张东荪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傅作义想和共产党谈判,但不知道怎么开口。张东荪作为既不是共产党员也不是国民党员的”中间人”,主动承担了传话的任务。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过封锁线,与傅作义的代表一起到解放军司令部谈判。正是因为他的努力,北平才得以和平解放,古城免遭战火摧残。毛泽东事后还专门竖起大拇指夸他:“北平和平解放,这是张先生的功劳”。 可这样一个有功之人,为什么会在1949年9月30日那个关键时刻投反对票呢?说到底,还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张东荪一直主张一种”中间性政制”,希望在政治方面采用英美式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在经济方面则采用苏联式的计划经济。简单说,他就是不赞成当时的”一边倒”外交政策,觉得中国应该在美苏之间保持平衡。 1949年9月30日那天,毛泽东以575票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少了一票。当时大家都以为是毛主席自己谦虚没投自己,后来才查出来是张东荪投的反对票。毛主席知道后很大度,说:“代表们有权选毛泽东,也有权不选毛泽东,缺一票就缺一票,没有关系”。 但张东荪的麻烦还在后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他更加担心中国会被拖入战争,于是做了一件让他后悔终生的事——私下联系美国方面。他想利用自己以前曾作为”国共调人”的资格以及与司徒雷登的关系,私下调解中美关系,和一个名叫王志奇、自称有美国背景的人建立关系。 这个王志奇到底是谁,至今还是个谜。他是个神秘的人物,行踪十分诡秘,以后不断被捕又不断被释放。张东荪对这个人非常信任,甚至让他看到了一些机密文件。有一次,王志奇在张东荪的桌子上看见中央政府会议印发的材料《国家预算收入和商农所占的比例》,这份国家机密就这样泄露了。 更严重的是,1950年秋中国政府决定向朝鲜派志愿军,张东荪从会上得知各民主党派将于11月3日发表宣言支持志愿军入朝作战。2日晚上,张约见王,劝他尽快离开北京,因为中美即将成为交战国。张东荪还给王志奇提供了一份政协民主人士名单,标注了哪些人可能与美国”合作”。 1951年,王志奇被捕后供出了与张东荪的所有接触。张东荪辩解说,他是出于让中国避遭第三次世界大战之灾,才进行他的所谓”个人外交”,他拒不承认”叛国”和”美国特务”的罪名,只是就无意泄露国家机密,自请处分。 事情败露后,张东荪成了众矢之的。1952年2月29日,燕大举行全校师生员工批判张东荪大会,大会长5小时,25人发言,主要清算他的历史账。从2月到9月,他被要求写了5次检讨,每次都不过关。 有人提议以”叛国罪”逮捕张东荪,但毛泽东指示: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养起来。1952年10月,民盟将张东荪开除,就这样,张东荪在辞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后,其数十年丰富多彩的政治生命宣告结束。 从此,张东荪只能在家里写写旧体诗词打发时间。1949年后从来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保持沉默。他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到了1960年代更是艰难。 1968年1月,82岁的张东荪被逮捕,关入北京郊区的特种监狱”秦城”。他被抓走以后,他的家人五年中一直不知道他被关在哪里。直到1973年,家人被通知,张东荪死在”秦城”监狱中。 他的大儿子张宗炳是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也被关进”秦城”监狱,被秘密关押7年后才被释放,出狱后精神逐渐恢复正常。三儿子张宗颖和妻子在1966年遭到”斗争”后一起自杀。二儿子张宗燧在1969年的”清理阶级队伍”中在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宿舍中自杀。 连孙子辈也受到牵连。张宗炳的儿子张鹤慈因为与同学写诗议论政治,被送往茶淀劳改农场”劳动教养”,在”劳改农场”一共待了16年。张宗颖的儿子张佑慈因”企图给父母报仇”等”反革命罪行”,被判刑15年。 就这样,张东荪自己被关死在监狱中,张家的三个儿子,两个自杀,一个被长期关押后精神失常。他的两个孙子被判重刑,长期监禁。一个曾经声名显赫的知识分子家庭,就这样在历史的风雨中彻底凋零了。
曾对毛主席投反对票,抗美援朝前向美国泄密的张东荪,下场如何? 1886年出生的
熹然说历史
2025-09-05 23:34:04
0
阅读: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