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刘青山伏法受诛。十几年过去,他的大儿子考入石油学院,不料入学之后,常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9-06 06:21:11

1951年,刘青山伏法受诛。十几年过去,他的大儿子考入石油学院,不料入学之后,常有人背后议论:“看,那就是大贪污犯的儿子——刘铁骑。” 1951年的保定东关校场,两声枪响宣告了新中国反腐第一案的终结。刘青山倒在冻土上时,他六岁的儿子刘铁骑正站在人群外围,小手冻得发紫,还不知道那个被布告称为“贪污171亿旧币(相当于近一吨黄金)”的男人,正是自己的父亲。 三十四年后的春天,北京西郊一间办公室里,退休干部李克才望着眼前的三兄弟怔住了。为首的刘铁骑带着两个弟弟深深鞠躬:“李叔叔,我们想为父亲翻案。”李克才手中的茶杯微微颤抖——当年正是他第一个在省党代会上站出来,用一小时四十分钟揭发了刘青山和张子善的腐败细节:办公室里公然吸食海洛因的烟雾,被焚烧的价值1.5亿元的票据,以及那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天津的具体化”的荒唐自诩。 “铁案如山啊。”李克才长叹一声。他记得自己曾劝过刘青山戒毒,劝过张子善别挪用治河款和救灾粮,换来的却是排挤和嘲讽。此刻面对三个年近中年的孩子,他只能摇头:“你们父亲的错,不是一纸文件能抹平的。” 刘铁骑的眼圈红了。他想起父亲被捕那天,母亲范勇带着他们兄弟赶到保定,在戒备森严的屋子外等了整整一天;想起回家后玩伴们躲着他们走,石头砸在身上伴着“贪官崽子”的骂声;想起母亲靠着每月15元补助拉扯三个孩子——那点钱刚够买150斤小米,却买不回一个家庭的尊严。1954年那个大雨倾盆的夜晚,母亲改嫁前把他们托付给叔叔时说的“听天由命”,成了兄弟三人永远的梦魇。 1965年高考放榜时,刘铁骑的成绩本可稳进清华。但招生老师看着档案上“父亲刘青山,贪污犯,已处决”的字样,脸色煞白。清华的录取通知书终究没有来,他只能收拾行李走进北京石油学院。开学第一天,宿舍走廊就传来窃窃私语:“大贪污犯的儿子来了,xx系xx班。”食堂打饭时身后女生的议论,让他手里的饭盒烫得像烙铁。 毕业分到抚顺石油一厂车间,他干最脏的出炉灰、扛最重的油桶,入党申请交了五次,次次因“政审不过关”被退回。弟弟刘铁甲想进厂当工人被拒,只能回乡种地;老三刘铁兵体检合格却当不了兵,最终下煤矿挖煤。三兄弟的婚事都磕磕绊绊——刘铁骑的恋爱对象刘继先的父母最初死活反对:“铁骑人好,可他爸……”幸好姑娘坚持,才成了家。 他们不是没想过翻案。课本上写着刘青山挪用治河款导致灾民吃发霉玉米,报纸上说他们冒充解放军骗取救灾款4亿元。兄弟三人查档案、访老人,甚至找到李克才,就是想洗刷家族的污名。但真相比想象更残酷:刘青山从高蠡起义的“红小鬼”到抗日英雄,最终败给糖衣炮弹;张子善曾绝食抗争国民党,却与人合谋盗用地方粮款28亿余元。毛泽东亲自批示:“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 三兄弟沉默地接受了现实。他们理解了母亲的改嫁,也不怨恨李克才——这个举报人退休后拒用专车,生活简朴到子女都感慨“爸,你太清贫”。刘铁骑在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干到副总经理,教育子女“正直做人,别让历史重演”。女儿刘峣大学申请入党因“祖父问题”被拒,儿子刘嵌在课本读到爷爷案子时脸红到耳根,但都学会了直面历史。 如今刘青山案仍是最深刻的反腐教材。那两声枪响穿越七十年时光,仍在提醒每代人:廉洁是永恒的底线,而历史的代价,往往要由几代人共同承担。 参考信息来源:《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纪实》2011年 中共党史出版社

0 阅读:114

猜你喜欢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