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然一口气答应了印度三个“要命”的请求!200万吨化肥、稀土合作开发、3台隧道掘进机,这三样东西听着专业,但对现在的印度来说,简直是“救命三件套”:农民等着化肥种地,高科技产业缺稀土卡脖子,边境修隧道又挖不动。 今年,印度遭遇多年不遇的大旱,粮食产量直线下滑。 屋漏偏逢连夜雨,国际大环境变化让印度原本依赖的化肥进口断了大头,农民买肥料的价格水涨船高,很多地块干脆荒着。如果再这样下去,印度人饭碗都会有问题。 危机时刻,中国出手支持了200万吨化肥,这批货到了印度的主要港口,让亿万农民的耕地得以保住。 但中国指定化肥必须通过印度特定港口卸货,这样一来,那些平时唱反调、主张和中国脱钩的印度利益集团一下子骑虎难下,明明嘴上喊着不要中国,关键时刻却离不开中国货。 农业问题刚缓一口气,印度又在科技行业碰了壁。想造电动车、搞高端制造,怎么也绕不开稀土和相关提炼技术。 中国这时候同意和印度搞联合开发项目,还把部分稀土加工的诀窍传授过去。 看上去是分享技术,背后其实暗藏门道:所有合作都要求按照中国的规矩来,这一举措让印度的高精尖行业有了起步的可能,却没法真的彻底“断奶”,彼此的技术关系变得密不可分。 工程建设又成第三道难题。印度边境地形险,隧道修建进度一直拖拉,运东西得跑上好几天。这回中国一次性卖给他们三台超大盾构机,修路、挖隧道效率猛增。 技术上中国留了点心眼,机器需要定期经过中国卫星校验,防止被二次利用或在特殊情况下“掉链子”。 换句话说,中国把最关键的技术锁掌握在自己手上,也让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得不继续和中国打交道。 中国这波操作既帮对方救了急,又在中印博弈中占据上风。印度民众有抱怨,也有人感慨生活明显改善,农民能继续下地种粮,企业追上科技潮流,连偏远山区的交通都变得通畅多了。 可印度政府和利益团体其实很清楚,这些“命门”都渐渐系在了中国手里,只要规则不合拍,分分钟可能跌回原点。 中印关系走到今天,更多地开始以结果为导向。空喊口号、打嘴仗没有任何实际用处。 中国以实际行动让印度政府清楚看到:想迈过经济和战略发展的关键坎,靠内部消化眼下还做不到。吃紧的时候急需外部帮衬,嘴上说脱钩,身体却很诚实。 印度要想改善周边环境,提升产业实力,最好还是多些合作,少点借题起事。大家都在全球化这条大船上,利益捆绑在一起,闹得太僵损失的都是实际利益。 事实摆在面前,与其反复琢磨“脱钩”“对抗”,还不如顺势而为,把握好谈判的主动权,让经济发展更顺畅、社会稳定更持久。 印度顶着“地区大国”的头衔,但面对真正的现实挑战,必须坦然接受合作的必要性。如果还想什么都靠自己,最后瓶颈只会越来越多。
风向变了!包括经济时报、铸币报在内的多家印度媒体齐发声,中国城市的科技水平和治理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