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中国“两弹一星”背后真正的关键人物?多数人会说是钱学森、于敏、邓稼先,但你

素花淡草意悠 2025-08-30 15:24:11

谁才是中国“两弹一星”背后真正的关键人物?多数人会说是钱学森、于敏、邓稼先,但你可能不知道,没有周总理,就不可能有中国的“两弹一星”。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6年的一天,中南海召开了一场高层会议。 会议由周恩来总理主持,钱学森等一批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核科学家也悉数到场。 会议内容和参会人员的身份均属国家高度机密,对外严格保密。 当时中国科技领域受到西方多国封锁,一大批爱国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他们中包括很多核能和火箭技术专家。 这些科学家的价值远超黄金,尤其是钱学森的归来,为新中国打破封锁、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提供了重要支撑。 周恩来总理在安排这些科学家的工作和生活,以及推动“两弹一星”科研计划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只是由于工作内容高度保密,很多细节直到多年以后才逐渐被外界知晓。 钱学森刚回国不久,周恩来就向当时负责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副总理特别嘱咐,要关心钱学森的政治进步、工作安排和生活起居。 周恩来不仅对钱学森个人关怀备至,对其他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科学家也同样体贴入微。 他常说,只有把科学家服务好了,他们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1960年,苏联撤走全部专家,中国核工业遭受重大挫折,再加上当时国内经济困难,原子弹研制工作步履维艰。 周恩来鼓励科学家们不要气馁,要坚持自主研制,并提出争取用八年时间造出原子弹。 1962年11月,为了应对国际核威胁、加强国防实力,中央决定成立专门负责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最高决策机构。 中央专门委员会,由周恩来担任主任。 专委会成立之后,全国共有超过900家工厂、科研机构和部队单位参与到这项大规模科研攻关中。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传来一声巨响,蘑菇云冲天而起。 周恩来一直守在中南海的电话旁,直到前线总指挥张爱萍将军来电报告原子弹爆炸成功。 周恩来冷静地询问是否能够确定是核爆炸,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后,他才向伟人报了喜讯。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信心。 从提出自研制原子弹到最终成功,只用了四年时间,比原先预计的八年缩短了一半。 这背后是周恩来主持召开的九次中央专委会会议,解决了近百个关键问题,甚至连一些零部件生产的细节都由他亲自协调。 钱学森后来回忆说,周恩来将指挥革命战争的经验运用到科研组织中,效果显著,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 1965年3月,中央决定专委会在原子弹研制之外,也全面负责导弹研发工作。 当时一些国家嘲讽中国“有弹无枪”,即中国虽然有了原子弹,却没有可靠的运载工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恩来再次召集科学家开会讨论。 会上科学家们各抒己见,最终周恩来综合大家意见形成初步方案,并打电话向伟人汇报。 伟人同意了方案,并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指示。 这十六个字尤其是“万无一失”的要求,让科学家们感到责任重大。 周恩来察觉到大家的压力,于是在会上解释说,所谓“万无一失”并不是绝对不出问题,而是要把能想到的、能发现的都认真解决好。 如果有没有认识到的问题,那也是积累经验的过程。 他明确表示,只要大家认真做事,出了问题由领导承担,由他自己负责。 这番话让科学家们放下了思想包袱,更加坚定了信心。 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并在预定高度实现爆炸,彻底解决了“有弹无枪”的问题。 此后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氢弹试爆成功,人造卫星顺利上天。 1974年,周恩来已经身患重病,仍主持了他最后一次中央专委会会议,审核批准了核电站建设方案,为中国核能和平利用指明了方向。 会议最后,他勉励大家要抓紧时间,继续推进中国尖端科技事业的发展。 这成为周恩来在这一事业上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结束了他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和二十六年总理任期。 对此您怎么看? 主要信源:(周恩来纪念网——逼出来的“两弹一星”【3】)

0 阅读:51
素花淡草意悠

素花淡草意悠

素花淡草意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