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是指长期患有糖尿病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眼部疾病、肾脏疾病等。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不稳定,会损伤各种组织和器官,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预防和及早治疗糖尿病并发症非常重要。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症状取决于影响的组织或器官。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包括胸痛、心律失常和疲劳;神经病变可能引起感觉异常、疼痛和肌肉无力;眼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视力减退和眼部感染;肾脏疾病的典型症状是尿量增多和蛋白尿。糖尿病并发症本身并不具有传染性,糖尿病患者需要通过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方法主要包括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改善生活方式,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以及定期检查。控制血糖是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可以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来实现。针对不同的并发症,还需要针对性地控制血压、血脂和保持合理的体重。此外,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也对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定期进行眼部、肾脏和神经系统的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发症的迹象,及时干预治疗。近年来,一些最新研究表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的应用,有望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生物标志物,从而提前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大多是由于糖尿病患者没能协调好饮食、运动和用药三者的关系所致,如降糖药服用剂量过大,用药后延迟进餐或没进餐,两餐间或睡前没及时加餐、空腹大量饮酒、运动量增加却没有及时加餐等。
酮症酸中毒
当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严重缺乏时,机体不得不通过分解脂肪来获取能量,在此过程中人体会生成一类酸性物质——酮体,大量酮体聚积会导致酮症酸中毒。
乳酸性酸中毒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各种原因导致组织缺氧,引起乳酸生成增加,或肝病引起乳酸利用和清除减少,导致乳酸性酸中毒,多见于伴有全身性疾病或服用双胍类药物患者。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与长期“糖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神经营养因子缺乏”以及“氧化应激损伤”等因素有关,其中高血糖是最基本的病因,高血糖不仅会毒害神经细胞,还会引起机体的外周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缺血、缺氧进而造成神经损害。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支配膀胱和尿道的神经,导致膀胱逼尿肌或尿道括约肌出现功能障碍,进而引起排尿功能障碍。
糖尿病性胃轻瘫、糖尿病性肠病
如果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会损害支配胃肠道的神经,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勃起功能障碍
糖尿病会损伤阴茎勃起相关的神经和血管功能,进而引起勃起功能障碍,此外,糖尿病患者常有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可导致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
糖尿病肾病
主要是由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所致,典型改变为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
糖尿病眼病
是由于长期糖代谢紊乱对眼底血管、神经、晶状体、玻璃体等组织的损害所致。
糖尿病足
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是内因,感染和创伤是外因,神经病变可使糖尿病患者足部感觉迟钝,进而容易受伤,血管病变可使足部组织缺血、坏死,感染则使病变恶化更难控制。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糖尿病不仅会导致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出,大量钙也会随尿丢失,如果不注意补钙,就容易骨质疏松;
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使得成骨细胞的成骨作用减弱,骨胶原蛋白合成不足,骨基质减少,从而导致骨质疏松;
长期糖尿病引起肾功能损害时,肾脏合成的维生素D3减少,会影响钙的吸收;
部分糖尿病患者会并发性腺功能减退,性激素的缺乏会加重骨质疏松;
当糖尿病合并微血管及神经病变时,会造成骨营养障碍和骨质疏松。
糖尿病并发感染
病原体在高浓度葡萄糖组织中容易生长;
长期高血糖会削弱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使机体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受损;
糖尿病患者常有血液循环障碍及神经感觉减退,这使得机体组织的防御、反应及修复能力降低,很容易感染且不容易发现、痊愈。
糖尿病性皮肤病
主要与糖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神经病变、皮肤感染、药物过敏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