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原中央政治局常委,1967年被错定为叛徒,邓小平:非改正不可

雅可谈过去 2024-06-22 20:00:29

1927年,正在北伐战争取得重大成果之际,蒋介石与汪精卫分别在上海与武汉背叛了革命,并对共产党人与进步人士进行大肆迫害,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与命运的关键时刻,这一年的8月7日,中央在汉口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

这次会议批判与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撤销陈独秀在党内的职务,确定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毛主席在这次会议上还提出一个著名论断,即“枪杆子里出政权”,随后毛主席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秋收起义。

关于“八七会议”,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就是瞿秋白,这次会议选举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由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由此,瞿秋白成为我党继陈独秀之后的第二任最高领导人。

然而,瞿秋白在主持工作期间,却犯了一次路线错误,那就是“左”倾盲动错误。

1927年11月,瞿秋白主持的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在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的“左”倾思想指导下,错误地认为这时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所谓“不断革命”,命令少数共产党员和群众去执行毫无胜利希望的武装暴动的总策略。

这种“左”倾盲动错误给党造成了严重损失,受到党内许多同志的抵制与批评,于1928年4月被停止执行,瞿秋白也在1928年3、4月间的临时常委会上作自我批评。

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瞿秋白主持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后,瞿秋白留在苏联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而在国内领导中共的是向忠发与李立三。

1930年9月,瞿秋白回国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对立三冒险主义路线进行批判,却因对立三路线批判不够彻底,于1931年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1934年2月,瞿秋白到达中央苏区,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中央红军决定长征之际,瞿秋白主动要求随军长征,却还是被留在即将沦陷的瑞金。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省长汀县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于1935年6月18日从容就义,年仅36岁。

瞿秋白牺牲后,对于他的定性,大部分时间内是英雄和烈士,但在上个世纪动乱的六七十年代,瞿秋白竟然一度背负着“叛徒”的罪名,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瞿秋白在牺牲前曾写下作品,名为《多余的话》。

瞿秋白将生前的浪漫、热情、执着、苦闷、困惑、坚定等,都写在两万多字的自白中,其中所流露出来的似乎不是昂扬向上的斗争,而是内心的痛苦、忧郁、厌倦等消极悲观情绪,这部作品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被国民党刊载,中共给出的回应是不相信。

时间来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形势的变化,“阶级斗争”更多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据说当时《多余的话》的原稿落在一位民主人士的后人手中,陆定一将此事报告给了毛主席与周总理,周总理表示:

“我看过《多余的话》的原稿,确是秋白的笔迹。”

恰好当时历史学界产生一次大争论,就是关于《李秀成自述》的评论,戚本禹写文章提出“李秀成是叛徒”的观点,毛主席也作出李秀成“晚节不忠,不足为训”的批语支持戚本禹的观点,在这种氛围下,有人将瞿秋白写的《多余的话》与李秀成写的自述联系到一起。

十年运动开始后,《多余的话》更是被污蔑为瞿秋白的“叛徒自首书”,1967年4月22日,江青在一次讲话中说:

“八宝山也不都是烈士,还有瞿秋白嘛!”

有了江青这句话,红卫兵变得肆无忌惮起来,1967年5月12日,北京政法学院的红卫兵冲进八宝山,砸毁了瞿秋白的墓,瞿秋白的遗孀杨之华也被隔离审查,随即被关进秦城监狱,于1973年含冤而逝。

十年运动结束后,随着拨乱反正的开展,瞿秋白再次被人们提起,首先倡议为瞿秋白平反的是陆定一,陆定一认为虽然瞿秋白被捕后写下《多余的话》,并流露出消极的情绪,但以此为依据,认定瞿秋白为叛徒,则显得证据不足,而且,瞿秋白没有出卖同志,也没有背叛组织,也就没有“叛徒”之说。

陆定一还认为,将瞿秋白定为叛徒的是以谢富治为部长的中央公安部,那段时期,谢富治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对于瞿秋白的定性拿不出可靠的证据,应该重新审查。

陆定一的提议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为此成立“瞿秋白问题复查组”,对于瞿秋白的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

“历史遗留的问题要继续解决。比如这次会议上提到的瞿秋白同志,讲他是叛徒就讲不过去,非改正不可。”

1980年10月,中央办公厅转发中纪委的一篇通知,名为《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就义情况的调查报告》,宣布:

“《多余的话》文中一没有出卖党和同志;二没有攻击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三没有吹捧国民党;四没有向敌人乞求不死的意图。”

16 阅读:7302

雅可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