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开始恐惧了,因为他们开始发现,自己好像润到印度了,他们去goodwill捐东西,发现收东西的是印度人。去chase银行办业务,前台是印度人,甚至连他们公司发物品的都是印度人,这就是美国印度化,印度神仙化。 这种渗透不是零星的,是铺天盖地的,搞得不少华人私下吐槽,到底是移民美国还是移民印度了, 其实这事儿说穿了,和美国的人才需求还有移民政策绑得死死的。 美国这些年把中低端制造业都往外推,留在本土的全是计算机、半导体、医药这些高端产业,急着要能立马上手的技术人才,印度人刚好踩准了这个点,他们的教育体系就盯着STEM领域猛喂,25 岁以上的印度裔里,80%都有本科学位,研究生比例更是高达49%,几乎是美国平均水平的四倍。 反观不少华人移民,早期还有不少是靠亲属担保或者投资过来的,职业分布没那么集中,在高端产业的人才密度上,短期内还真被印度人占了先机。 更关键的是H-1B工作签证这个门道,印度人算是玩明白了。这种给高技能人才的签证,每年名额就那么点,结果71%都被印度人拿走了,说它是 “印度专属签证” 都不过分。 微软、谷歌那些科技巨头要招工程师,印度外包公司要派人为美国客户驻场,一波波申请涌进来,哪怕是随机抽签,基数大了自然中签率高,这些拿到签证的人,有的进了科技公司当骨干,有的就留在了服务业、金融业,慢慢从基层往上爬,时间一长,各个行业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印度人在人脉上的抱团能力,更是让华人有点措手不及,他们可不是单个打拼,而是搞 “熟人信任链”,只要有一个印度裔当上高管,提拔的大概率是老乡或者校友,谷歌就出过这情况,一个印度高管提拔的七个高层,全是印度理工学院的。 这种圈子一旦形成,资源就往里面拢,搞风投的印度裔大佬,钱都优先投给同乡的创业项目,2023年他们管理的风投基金都超过800亿美元了,雪球越滚越大,而华人这边呢,很多人还是埋头搞技术,觉得把活干好就行,殊不知在西方职场里,会沟通、会抱团比单纯技术好更吃香。 语言优势更是没法比,英语在印度是官方语言,他们开口就流利自然,开会时能轻松主导话题,把自己的想法说透。 不少华裔工程师技术是顶尖的,斯坦福统计都显示亚裔70%的专利是华裔搞出来的,但开会时因为英语不是母语,总有点放不开,结果功劳常常被那些 “会说的” 印度同事总结汇报,等于替人做嫁衣,这种落差感积累多了,难免让人心里发堵,觉得自己的努力没被看见。 印度裔在美国的发展早就不是打工人层面了。他们占美国总人口才1.3%,却占了高科技公司创始人的8%,硅谷三分之一的初创企业都是他们开的。 Jay Chaudry、Vinod Khosla 这些亿万富翁,都是从移民一步步做到行业巨头的,科技公司的C级职位更不用说,微软、谷歌、Adobe 的CEO全是印度裔,硅谷前100大科技公司里,近75个C级职位被他们拿下,这种从上到下的渗透,自然会让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出现他们的身影。 当然这种扩张也不是没副作用,波音737MAX的飞控代码缺陷、Builder.ai的人工伪装AI,都暴露了部分印度团队的短板,马斯克收购推特后也开掉了一大批印度裔高管。 但不可否认,他们已经在美国社会站稳了脚跟,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华人的恐惧本质上是竞争压力的体现,毕竟谁都不想在异国他乡,看着原本熟悉的生存空间被另一群人快速占据。 这种变化不是偶然,是教育、政策、文化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焦虑,不如看清背后的逻辑,毕竟在异国打拼,适应规则并找到自己的位置,从来都是最重要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