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在《论衡》里写“问孔”“刺孟”,把孔子孟子的话挑出一堆毛病,说孔子答弟子问时

张允文化历史 2025-11-27 14:03:17

王充在《论衡》里写“问孔”“刺孟”,把孔子孟子的话挑出一堆毛病,说孔子答弟子问时“前后不一”,说孟子“论事不实事求是”。这在当时,简直像在祖宗牌位上泼冷水,骂他“大逆不道”的能从洛阳排到会稽。可他哪是要砸圣人的场子,分明是看不惯把人捧成不能碰的神仙。 那会儿儒生们把孔孟的话当圣旨,哪怕自相矛盾也得硬圆,说“这是圣人的深意”。王充偏不,一条条掰开揉碎了说:孔子说“死生有命”,可又为颜渊早死哭到伤身,这不自相矛盾吗?孟子说“无父无君是禽兽”,可他自己见了诸侯也没少弯腰,这算哪门子“守节”?他不是否定孔孟,是觉得“圣人也是人,说错话、有疏漏很正常”。 更狠的是,他戳破了“圣人天生就懂”的鬼话。儒生们说孔子“生而知之”,王充直接怼:“要是孔子啥都知道,为啥还要向老子问礼?为啥会说‘吾不如老农’?”他觉得圣人也是学出来的,不是生下来就带着真理,这话在当时,等于掀了儒生的老底——他们靠解释“圣人言”吃饭,王充说圣人也有不懂的,这不砸人饭碗吗? 说他“大逆”,不过是触动了既得利益。那会儿儒学早成了官学,质疑孔孟,就像质疑朝廷的教科书,自然被当成异端。可王充写这些,不是为了抬杠,是想让人“独立思考”。他在《论衡》里说“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意思是啥对啥错,得看事实,不能光看是谁说的。这种“不唯书、只唯实”的劲儿,比那些捧着经书当饭吃的人,更接近学问的本真。 后来《论衡》被藏了好多年不敢露面,就因为太“离经叛道”。可越禁越火,读书人偷偷传抄,都说“这书敢说真话”。其实王充哪是大逆,他只是不想让孔孟被捧成泥菩萨——泥菩萨看着吓人,可不经碰,真要把圣人的话当成不能改的死规矩,那学问就成了死学问,救不了世道。 质疑不是不敬,盲从才是。王充“问孔刺孟”,不是要打倒谁,是想让儒学活起来,能经得起推敲。可惜那会儿的人容不下这种“较真”,只敢捧着现成的答案过日子。倒是现在回头看,他这股子“不管你是谁,不对就得说”的愣劲儿,比那些只会磕头的“忠臣”,可爱多了。

0 阅读:0
张允文化历史

张允文化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