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时,随身携带了一款M1卡宾枪。这是一款二战名枪,虽然性能并不是最厉害的,但对于极度缺乏自动火力的八路军来说,非常令人眼馋。 1944年7月的延安,一架美军C-47运输机轰鸣着降落在土机场上。 机上下来的“迪克西使团”成员腰间,都挎着一柄造型精干的枪械,乌黑的枪身在陕北阳光下泛着冷光。 这就是M1卡宾枪,二战中美国大兵的标配武器,围观的八路军战士们眼神不自觉地被吸引。 这柄让八路军眼馋的M1卡宾枪,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它全长不过九十多厘米,空枪重量才两公斤多,比八路军常用的“汉阳造”轻了近一半,往怀里一揣就能隐蔽携带。 最关键的是它的供弹方式,15发容量的弹匣一插,扣动扳机就能连续射击,不用像“八一式马步枪”那样打一枪拉一次枪栓。 这种半自动火力,在两百米内的近战中优势明显,无论是突袭还是防御都能快速输出火力。 作为二战期间产量超六百万支的名枪,它虽在远距离威力不及重型步枪,但轻便可靠的特点,刚好契合游击战的需求。 而当时八路军的武器状况,只能用“极度匮乏”来形容。 全军一百六十多个团,轻重机枪加起来还不到一千六百挺,平均每个团摊不上十挺。 战士们手里的枪械更是五花八门,有仿制德国毛瑟的“汉阳造”,有缴获日军的“三八大盖”,还有自制的八一式马步枪,被称作“万国牌”装备。 这些枪大多是栓动式,一次只能装五发子弹,打一枪就得手动上膛,火力持续性极差。 在黄土岭战斗中,八路军即便凭借地形优势伏击日军,也得靠集中有限机枪形成火力点,很多时候还要靠手榴弹和拼刺刀弥补火力不足。 对于常年在敌后作战的八路军来说,自动火力的缺口,就像战场上的一道鸿沟。 有一次在清凉山下的靶场,美军士兵演示射击时,M1卡宾枪几秒钟就打出十发子弹,土墙瞬间被打成蜂窝状。 围观的八路军干部忍不住上前触摸滚烫的枪管,心里盘算着要是这种枪能装备部队,攻打鬼子炮楼就不用再靠炸药包硬冲了。 还有个年轻警卫员实在按捺不住好奇,趁美军士兵洗澡时偷偷拆开了一支卡宾枪,想琢磨内部构造,被发现后还是用边区自产的羊毛毯才换回了信任。 同年九月,耿飚将军带领骑兵连护送观察组前往晋察冀根据地。 途经滹沱河时,队伍遭遇日军巡逻队,美军士兵当即卧倒,M1卡宾枪组成的交叉火力网瞬间压制了敌人。 清脆的枪声和快速换弹匣的动作,让身边的八路军战士亲眼见识到这款武器的实战威力。 到达晋察冀后,观察组被根据地兵工厂在简陋条件下自制武器的精神打动,临别时赠送了七支M1卡宾枪。 这些枪很快被配发给侦察连,在后续战斗中,战士们用它精准打击敌人哨兵,突袭据点,成了克敌制胜的宝贝。 不过这款让八路军眼馋的武器,并没有大规模装备部队。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阻挠,美国的军事援助始终没能抵达延安。 但这份对先进火力的渴望,反而激励了根据地的军工人员。 他们在现有条件下不断改良武器,吸收各类枪械的优点,研制出更适合游击战的装备。 而那些曾经让战士们羡慕的M1卡宾枪,后来在解放战争中,通过“缴获”的方式大量进入解放军序列,成了打击国民党军队的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