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白求恩被埋葬在河北唐县,由于他在前线战死,交通队只能秘密地把白求恩的

盘盘鸭 2025-11-24 13:48:40

1939年,白求恩被埋葬在河北唐县,由于他在前线战死,交通队只能秘密地把白求恩的尸体伪装成一个重伤的人,然后连夜赶路,将他送到了后方的于家寨。   1945 年河北唐县,白求恩迁葬仪式上,一位中年战士捧着锈迹斑斑的听诊器,哽咽着放在新墓碑前。   这是 1939 年冬,他埋在狼山沟冻土下的礼物,如今终于能亲手还给这位改变中国抗战医疗的加拿大医生。   墓碑上 “白求恩大夫之墓” 几个字刻得很深,就像他留在中国大地上的贡献,从未被磨灭。   战士抚摸着听诊器,想起 1938 年秋天的晋察冀战壕,那是他第一次见白求恩。   当时他腿被炸伤,血流不止,白求恩跪在门板手术台上,连续操作三小时取出弹片。   没有麻醉药,他疼得直咬牙,白求恩却一边手术一边轻声安慰:“坚持住,你还能回家见爹娘。”   后来他才知道,那天白求恩刚做完四台手术,连口热饭都没吃,手都在微微发抖。   白求恩带来的不仅是救命的手术,更是改变中国战地医疗的 “火种”。   他在延安油灯下写《外科手术图谱》,把复杂的操作步骤画成简单插图,让只识几个字的卫生员也能看懂。   他手把手教战士消毒伤口、包扎骨折,还发明 “马背医院”—— 用骡子驮着器械药品,跟着部队转战。   在他的指导下,晋察冀边区的卫生员从几十人增加到三百多人,救治伤员的效率提高了三倍。   1939 年夏天,白求恩发现很多伤员因为感染截肢,他心疼地说:“能保的腿,绝不能锯。”   他改进伤口处理方法,用煮沸的盐水代替稀缺的消毒水,还教卫生员制作简易夹板固定骨折部位。   有个小战士腿骨粉碎性骨折,按旧方法只能截肢,白求恩却守在他身边,每天换药、调整夹板。   一个月后,小战士竟能拄着拐杖走路,这在当时的战地医疗里,是想都不敢想的奇迹。   谁也没料到,这样一位能创造奇迹的医生,会倒在一根手指的伤口上。   1939 年 10 月,他给伤员取子弹时,手术刀碎屑扎进左手食指,只简单用盐水冲洗就继续手术。   当时他正忙着培训新一批卫生员,还在筹备建立边区第一所战地医院,根本没把小伤口放在心上。   直到三天后,手指肿得发亮,细菌引发败血症,他还撑着在病床上修改医院建设图纸。   聂荣臻将军连夜骑马赶八十里山路来看他,进门就看见他在给卫生员讲急救知识。   “你不要命了?” 将军又急又气,强行让他躺下,可他却拉着将军的手说:“医院图纸还没改完,伤员还在等着。”   临终前,他用肿得握不住笔的手,哆哆嗦嗦写遗嘱,把自己的医疗器械全捐给边区医院。   他在信里说:“我把我的一切都献给中国人民,希望他们能早日胜利。”   1939 年 11 月 12 日清晨,白求恩停止呼吸,晋察冀军区立刻决定秘密安葬。   四个战士抬着伪装成重伤员的遗体,连夜走七十里山路,避开鬼子关卡。   在于家寨狼山沟,他们用镐头凿开冻土,把白求恩裹在军被里轻轻埋下,没有立碑,只有寒风呜咽。   那个埋听诊器的小战士在坟前立誓:“白大夫,我们一定完成你未竟的事,让更多伤员活下去。”   后来,战士们真的做到了。   白求恩留下的《外科手术图谱》成了战地医疗教材,培养出上千名卫生员;他发明的 “马背医院” 模式在各根据地推广,救活了数万名伤员;   他倡导的 “节约药品、重视消毒” 理念,让边区伤员感染率从 50% 降到 10% 以下。   这些贡献,就像一道道光,照亮了抗战时期艰难的医疗之路。   1945 年抗战胜利后,边区政府为白求恩举行隆重迁葬仪式,各地群众自发赶来送行。   当年受他救治的伤员、他教过的卫生员,都捧着鲜花站在墓前,眼里满是感激。   如今,白求恩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国医疗事业,无数医生以他为榜样,奔赴艰苦地区救死扶伤。   他的墓碑前常年放着鲜花,那支锈迹斑斑的听诊器被收藏在博物馆里,静静诉说着一位外国医生对中国的深情与贡献。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医者白求恩:在抗日前线践行国际主义精神;长城网——闪亮的抗战小院丨白求恩的流动手术台

0 阅读:0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