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飞行员刘玉堤在返航途中,无意间发现,自己身下竟有一群黑压压的敌机,足有六七十架! 刘玉堤不动声色地压低飞行高度,试图藏匿于薄云之下。 彼时,26岁的刘玉堤刚完成一轮空中侦察任务,战机燃油已所剩无几,机翼下的朝鲜半岛山峦还残留着炮火的焦痕。他攥紧操纵杆,眼角的余光死死锁定下方机群——美军F-84战斗轰炸机正排着松散的编队,低空飞行时的轰鸣声隔着云层都能清晰听见,显然是刚执行完轰炸任务,正毫无防备地返航。 “不能让这群敌机完好无损地回去!”刘玉堤的心跳骤然加快,却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作为志愿军空军的年轻飞行员,他驾机参战还不到三个月,座机是性能远逊于美军的米格-15,此刻更是孤军奋战、燃油告急。但他清楚,一旦放过这支机群,他们很快就会再次起飞,对志愿军地面部队造成致命打击。 云层缝隙中,刘玉堤瞅准时机,猛地推杆俯冲。战机如利剑般穿出云层,直扑敌机编队尾部。美军飞行员完全没料到会遭遇突袭,机群瞬间陷入混乱。刘玉堤死死咬住一架敌机,瞄准镜锁定目标后,果断按下发射按钮,炮弹呼啸而出,敌机机翼当即冒出黑烟,摇摇晃晃地坠向地面。 首战告捷,刘玉堤却不敢恋战。他深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道理,迅速拉升机身,再次钻进云层。美军战机反应过来后,十几架敌机立刻掉头追击,炮火在他身边形成密集的火网。他凭借米格-15的机动优势,在敌机群中辗转腾挪,时而低空掠地,时而急转爬升,甚至故意让战机进入失速状态,再突然改出,一次次甩开追兵。 趁着敌机编队散乱,刘玉堤又锁定了第二架敌机。这次他没有直接开火,而是等到两架敌机并列飞行时,才扣动扳机。炮弹同时命中两架敌机,其中一架当场爆炸,另一架拖着浓烟仓皇逃窜。连续击落三架敌机后,刘玉堤的座机燃油表指针已经逼近红线,机翼也被敌机流弹擦出一道裂痕。 “该撤了!”他看了一眼仪表盘,毅然推杆返航。身后的美军机群不敢再贸然追击,只能眼睁睁看着这架志愿军战机消失在天际。当刘玉堤驾驶着伤痕累累的战机降落在机场时,地勤人员都惊呆了——机身布满弹孔,燃油几乎耗尽,而他却一脸平静地报告:“击落三架敌机,顺利返航!” 要知道,1951年的朝鲜空战,美军占据着绝对的装备和数量优势。据《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战史》记载,当时美军投入的战机数量是志愿军的5倍之多,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超过1000小时,而志愿军飞行员大多只有几十小时的飞行经验,被美军嘲讽为“菜鸟飞行员”。但正是这些“菜鸟”,凭着不怕牺牲的勇气和灵活的战术,在朝鲜战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刘玉堤的这次孤军突袭,并非偶然。他出身河北沧县的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就立志参军报国,1946年加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飞行员。在艰苦的训练中,他常常顶着严寒在雪地里练习瞄准,握着木棍模拟操纵杆熟悉动作,这份刻苦让他在实战中迅速成长。 这次战斗后,刘玉堤的英勇事迹传遍了整个志愿军空军。他后来又在多次空战中屡立战功,累计击落击伤敌机8架,成为志愿军空军的“王牌飞行员”,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而1951年这次以一敌六十的突袭,更成为朝鲜空战史上的经典战例,彰显了志愿军飞行员以弱胜强、敢于亮剑的英雄气概。 战争年代的英雄们,用血肉之躯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刘玉堤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气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在认清差距和危险后,依然选择挺身而出。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这种英雄精神永远不能丢,它是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更要为国家的强大而不懈奋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