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拍价1111元,70平海景房直接拿下!”最近,河南一对夫妻在某网络拍卖平台“捡漏”海景房的事儿刷屏了。丈夫头脑一热交了1.2万保证金,起拍后竞争激烈,有人疯狂加价,最后夫妻俩以7.9万拍下,加上5000元税费,总共花了8万出头。房子过户成功,产权没问题,还是70平两房多层——这剧情,听着像天上掉馅饼,可网友却吵翻了:有人羡慕“这波血赚”,有人直呼“被套路了”,更有人翻出类似案例,直指“低价海景房”背后的猫腻。 拍卖现场:从“1111元”到“8万”,气氛组带节奏? 这场拍卖的“剧本”堪称魔幻。起拍价1111元,保证金1.2万,看似门槛低,实则暗藏玄机。竞拍开始后,价格像坐了火箭——有人直接加到1万,接着有人跳到5万,最后夫妻俩和几个“对手”杠上了,你加100,我加5000,气氛烘到顶点,丈夫一冲动,直接拍到7.9万。可就在他准备放弃时,其他竞拍者突然集体停手,房子就这么“砸”手里了。事后夫妻俩复盘,越想越不对劲:要是真值这个价,为啥别人不抢了?有刚从乳山回来的网友留言:“这价贵了!偏点的小区5万就能买,8万都能挑大拇指广场附近的房子了。” 这场景,像极了商场里的“气氛组”——有人故意抬价,等你上头了,他们就撤。拍卖平台虽没直接参与,但“1111元起拍”的噱头,加上“海景房”的标签,足够让普通人失去理智。毕竟,谁不想用“白菜价”买套面朝大海的房子呢? 海景房的“滤镜”:美景背后,是潮湿、腐蚀和配套荒 可就算真花8万买了海景房,就真赚了吗?先看看乳山的实际情况:这里海景房均价低,但“一线海景”(距海300米内)和“三线海景”(800米外)价格能差一倍。更关键的是,海景房的“隐形成本”高得吓人——海边湿气大,衣服晾不干,门窗易变形,金属制品锈得快;冬天海风一吹,屋里比外面还冷;夏天潮气重,关节不好的人根本待不住。要是房子离市区远,买菜、看病都得开车半小时,老人住着更遭罪。 去年四川李先生的遭遇更典型:他花8.8万拍下“三室一厅海景房”,结果发现“三室”是阁楼隔出来的,海景更是“照骗”——从窗户看出去,全是楼,连海浪声都听不到。辅拍公司却辩解:“能看见海的叫一线,你这叫海景房!”这种文字游戏,让多少“捡漏者”血本无归? 理性消费:别让“低价”蒙了眼,天上不会掉馅饼 这对夫妻的“幸运”,本质是一场“信息差”的赌博。他们没提前查乳山房价,没实地看房,没研究户型,光凭“起拍价低”就冲进去,结果被拍卖氛围裹挟,成了“气氛组”的接盘侠。更讽刺的是,类似案例早有预警:2023年上海消保委调查发现,超半数海景房宣传图与实际不符,有的“海景”得用望远镜看;2024年四川李先生拍下“阁楼海景房”,起诉后至今没结果……这些教训都在喊:低价海景房,不是馅饼,是陷阱! 总结:理性是最好的“防骗符”,你的选择决定你的生活 说到底,买房不是网购,不能光看价格和噱头。海景房的“浪漫滤镜”背后,是潮湿、腐蚀、配套荒的现实;拍卖平台的“低价起拍”,可能是“气氛组”的套路。这对夫妻的“幸运”,更像一场侥幸——房子过户了,产权没问题,可要是遇到虚假宣传、产权纠纷,或者住进去才发现根本不适合,那8万块就成了“烫手山芋”。 最后想问问大家:如果你遇到“1111元起拍的海景房”,会冲动下单吗?你觉得“低价捡漏”和“理性消费”,哪个更重要?评论区聊聊吧——你的每一条留言,都是在帮更多人避开“海景房陷阱”!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赌”的,对吧? 来源:头条热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