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代表儒家:孔子的哲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如果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儒家的思想

肆点和肆点 2025-11-20 22:42:07

一句话代表儒家:孔子的哲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如果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儒家的思想内容,应该用哪句呢?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逻辑: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所以孔子最能代表儒家;能代表孔子,最权威的著作是《论语》;在《论语》中,孔子最推崇的教材是《诗经》;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伯鱼: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编辑《诗经》,列为第一篇的是《关雎》。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最能代表儒家,也能代表孔子的哲学。 第一 什么是哲学? 唯心、唯物等属于哲学的学术讨论,前人把哲学总结通俗易懂的三个问题: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第二 孔子的哲学 有些人喜欢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观点:孔子缺乏逻辑,没有哲学。 是吗? 佛家讲空,讲无色声香味触法。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庸)——承认人性,也强调人的主观作用。 第三 如何理解儒家的舍生取义? 子畏于匡,曰:“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相比舍生取义,我个人更喜欢轻生重死这个词:不是把死,或死以后得事情看得比生最重,而是比起生与死,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死得其所,强过苟且偷生。 人终有一死,所以问题不是死不死,而是怎么死? 第四  孔子的哲学是? 我是谁——食色,性也:你,来自与你对外界感受到的色声香味触法,你是内心与外界交融,形成的你; 从哪里来——哀,乐:那些你经历的哀(痛苦),乐(喜悦),这些喜怒哀乐(背后的规则、定义),塑造了你(三观); 到哪里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人的主观作用):喜怒哀乐都是一时的——人活在当下,又不只活在当下——告诸往而知来者。 人需要物质,但更要点精神的。 《天道》丁元英说:“文明对于不能以人字来界定的人无能为力。” 第五 我理解孔子的哲学 在人生的巨大不确定性中,通过一种确定性来面对未来一切的不确定性——人生就是一道选择题。 再看94版《三国演义》,刘禅投降邓艾,太子刘谌杀死妻、子自杀,看到这我,哀到伤:你自杀就自杀,为什么要全家一起死呢? 慢慢的“不伤”了:那个时代,他如果自杀,全家其实也没有好下场。 而他自杀,是他的选择,于是,我们不仅记住了昭烈帝刘备之孙刘谌,也更好理解了为什么姜维能使出一计,欲使汉室幽而复明。 人需要物质,但人还是要点精神的。 心安即是归处。 孔子哲学孔子刘禅儿子刘湛姜维最后一计为什么那么出名?94版《三国演义》为何经典

0 阅读:0
肆点和肆点

肆点和肆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