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号,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在东京发表演讲的时候强调,对于高市早苗这个新政权,我们“既然生了就要养”。那么如何看待麻生的这个发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1 月 19 日,麻生太郎那句“既然生了就要养”,乍听像是心情好时的玩笑,却在日本政坛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毕竟,被称作“孩子”的不是别人,而是刚刚组建的新政权。 这种把国家最高权力比作自家私产的语气,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真实权力归属的问题,外界一时议论四起:麻生是不是在不经意间,把权力结构的底牌亮出来了? 高市早苗其实一开始并不是天命所归的那种政治明星,反而在此前的党内竞争中屡屡失利,这次的总裁选举,她在首轮投票其实位居末位,本该黯然出局。 就在那关键几分钟,麻生派突然后撤原本的支持对象,选择在战略上完全押注高市,这才让她有机会进入决战。 原安倍派的合流,又把胜利的天平彻底压向她,政治舞台上没有白捡的好运,高市能站到台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台的方向盘由谁掌握。 而在政权组建的过程中,麻生的介入更显得直接、甚至强势,自公联盟因条件谈不拢反目后,新政府随时可能胎死腹中,麻生却能在几天之内把日本维新会拉上谈判桌,把困难部分先装进“研究期”,把对自己有利的部分优先成案。 待新联盟成形,高市的首相位置才算真正坐稳,这种“关键时刻伸手一把”的姿态,本质就是告诉党内所有人:这个政权的诞生,是经过他亲自调试的。 等高市政权正式启动,麻生系的力量就更清楚地浮出水面,党内要职像是被提前排好座位,高市刚宣布人事安排,媒体就开始用“麻生政权影子版”来形容新内阁。 自民党副总裁是麻生本人,干事长是他的妻弟,总务会长和代理干事长也都与他关系密切,财务、防务这些关键部门,更是由他的旧部把控,看似是高市掌舵,其实每道政策的轨迹都绕不过麻生的“许可线”。 这一切让那句“需要养”的含义更加耐人寻味,所谓“养”,并不只是政治庇护那么简单,而更像是一种养成式掌控:既要确保政权稳定,又要保证该政权持续符合派阀利益。 麻生家族长期经营水泥与基建领域,在财政制度调整后,这些产业的税负能明显下降,九州的芯片园区规划也恰好踩在家族提前布局的土地上,表面上是推动产业升级,深层里却形成了政策和家族资产的“彼此成就”。 可最让周边国家紧张的,是高市在安全议题上的锐利路线,过去,日本在台海问题上多保持模糊,但高市却公开宣称,一旦被认定为“存亡危机事态”,日本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 这番表述在日本国内外都引发连锁反应,中国方面立刻严厉回应,日本国内的前首相也有人公开批评她是在把国家往危险方向推,政策言论本该是出于国家层面的审慎计算,但在派系利益的影子下,它更像是某种政治路线的延长。 麻生对此并不避讳,反而明确肯定高市与美国保持紧密合作,尤其是与特朗普的关系,他深知日本在印太战略中扮演的角色越“积极”,越能获取美方的安全与产业合作回报,而这种对外姿态,也能反过来强化派阀在国内的议价权。 高市在安全政策上不断抬高调门,与其说是她的个人判断,不如说是麻生与安倍政治路线的延续版,所谓“养”,养的是路线,养的是派阀的地盘,养的是能执行这一套路线的代理人。 问题在于,民众的感受却完全不是这样,物价上涨让生活成本节节攀升,就业压力也在加重,而政权却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扩军修宪、外交对抗上,导致支持率一路下滑。 经济层面与中国高度交织,却在政治上持续对抗,让企业界忧心不已,街头的抗议声和民调数字,都在提醒执政层:老百姓对“安全议题优先、民生靠边站”并不买账。 麻生想表现的是一种强势的掌控力,但这句“生了就养”也暴露出日本政治的深层矛盾,国家政策被派阀与财阀过度牵引,安全议题被政治化,民生诉求长期被挤压到次要位置。 当政权被当成可培养、可操控的“工具”,风险就不再只是政治内部的,而可能牵动整个地区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