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曝出重磅:首批约6吨北海道扇贝已经运往中国!可真正让人好奇的是——是谁在买日

经略简料 2025-11-20 15:20:36

日媒曝出重磅:首批约6吨北海道扇贝已经运往中国!可真正让人好奇的是——是谁在买日本海鲜?一查才发现,竟是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公司出手的。 六吨扇贝,整整齐齐打包装箱,挂着“北海道产”的牌子,竟然在这个节骨眼上大摇大摆地进了国门。 按理说,正常贸易往来无可厚非,海关报备手续齐全,冷链运输也没毛病。可怪就怪在这买卖背后的那个“买家”。 如果你以为这是我们国内哪家海鲜大佬因为嘴馋去“顶风作案”,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扒开这层商业外衣一看,负责接货的这家中国公司,骨子里流的却是日本资本的血。 这就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自导自演”。左手从北海道把货发出来,右手在内地接过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贸易,更像是一次带有试探性质的投石问路。 日本急于把海鲜运出来,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数据太难看会让脸上挂不住。但这招“曲线入华”玩得未免太露骨。 通过在中国设立这一“桥头堡”,即便没有真实的消费者买单,只要货物过了关、进了仓,出口数据表上就能画出一道漂亮的上涨曲线。 但这看似完美的闭环操作,忽略了一个最核心的要素:市场的信任。这不是以前那种把普通带鱼包装成深海银鳕鱼就能蒙混过关的年代了。 消费者现在的鼻子比精密仪器还灵,大家抵触的根本不是那一两个集装箱的贝壳,而是这一连串操作背后透出的那股子“把别人当傻瓜”的傲慢。 在本地市场极度萎缩的情况下,还要不遗余力地开辟新航道,这种急切反倒成了最让人起疑的地方。 就像是一个卖瓜的王婆,自家村里人都不吃了,非要挑着担子翻山越岭去隔壁村卖高价,这瓜保不保熟,谁心里还没个称? 把时间轴稍微往前拨一拨,这批扇贝的老家北海道,日子过得并不太平。很多人只盯着辐射数据看,却忽略了大自然发出的最直接的警告。 就在2023年的春天,北海道著名的扇贝养殖基地能取湖,上演了一出让人头皮发麻的“死亡大戏”。 原本还是生机勃勃的养殖场,一夜之间仿佛被抽走了生命力。那一轮异常的集体死亡,带走了大约1.8亿粒扇贝,死亡率高得吓人,一度飙升到了90%。 要知道,这些大多是还得再养两年才能上市的幼贝,渔民们甚至还没来得及做发财梦,千万级别的投入就打了水漂。 当时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家,湖水采样了,死贝也解剖了。如果说是水温变化,那是养殖业最常见的借口,可那是春季,水温平稳,也没台风过境。 最后到了也没给出一个能让人信服的科学结论。当科学无法解释大规模生物死亡时,人们很难不把目光投向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环境变量”。 现在,同一片海域,同样的产品,在日本本国渔民都还在因为不明原因亏损哭泣的时候,这批幸存的“同类”却被贴上了高级食材的标签,急匆匆地想要端上异国他乡的餐桌。这种巨大的反差,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风险提示。 当然,大家心里那根刺,不仅仅是因为扇贝死得蹊跷,更是因为这片海实在太“挤”了,谁家有点什么事,水流一转全知道。不管是扇贝还是鱼虾,它们可不认什么国界线,都在同一个染缸里泡着。 前阵子隔壁韩国那边的动静就很大,月城核电站没藏住事,今年一月份泄露了足足29吨核废液入海。 这不是什么普通的生活污水,里面的氚含量超标得离谱,是规定标准的九倍之多。这就像是在大家共用的汤锅里倒了一瓶洗洁精,你说你自己那碗没毒,谁敢信? 这种看不见的威胁,和海鲜发臭变质完全是两个概念。吃了坏肚子也就是跑几趟厕所,但放射性物质在食物链里的富集,那是悄无声息的渗透。 它们附着在微小的藻类上,被扇贝滤食,最后安安静静地躺在贝肉里,等待着最后一道加工程序。 在这种大背景下,无论是日本所谓“完全合规”的解释,还是企业拿出的单次检测报告,在老百姓心里的分量都轻得像鸿毛。 消费者恐惧的不是看得见的细菌,而是那种无法感知的、可能会潜伏在身体里好几年的不确定性。 很多人可能会有侥幸心理,觉得只要我不买标着“日本产”的东西不就完了?这恰恰是资本最“聪明”的地方。现代食品工业早就把溯源这件事变成了一场躲猫猫的游戏。 六吨扇贝一旦进入深加工环节,它的身份立马就能变得扑朔迷离。去了壳,做成冷冻贝柱,或者剁碎了混进丸子里,再加上各种复杂的调料腌制,包装袋上的产地可能就变成了某个国内的加工园区。 就像当年獐子岛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戏码一样,谁能分清嘴里的这块肉,到底是在北海道游过泳,还是在渤海湾洗过澡? 资本想要把中国市场当成最后的“避风港”,甚至是产业风险的泄洪区,这算盘打得确实响亮。但他们低估了现在消费者的避险本能,特别是在涉及到下一代健康的问题上,没人愿意当那个哪怕是万分之一概率的实验品。 信源:日本的惊天布局,有100种方法把产品卖给中国!普通人难以分辨2024-07-04 19:40·Hi科普啦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