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荧屏的灯光下,一句看似调侃的话语如利刃般划破平静,揭开东亚制造业的隐秘伤疤:昔日日本的家电、汽车、造船与高铁,曾如日中天般傲视群雄,如今却在中国的迅猛追赶中黯然失色。 2025年11月中旬,台湾一家时事节目中,评论员赖岳谦的发言引发广泛回响。他以军旅背景和两岸议题专长闻名,早年退役后投身媒体与学术,曾任亲民党发言人、中视董事,并兼任多所大学教授。节目聚焦亚太经济动态,他直指日本产业从领先到落后的转变,点出中国在多个领域的全面超越。这种对比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全球市场数据的客观事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凭借精细工艺主导家电出口,品牌如松下与日立风靡欧美,中国则在技术引进阶段起步缓慢。 家电行业变化尤为明显。2025年欧睿国际报告显示,海尔全球冰箱份额达22.8%,美的与海信分别位列第六与第七,三家总和34.6%,超过三分之一。日本品牌退守高端细分市场,在中国本土,海尔份额高达46.4%,欧洲定价更超当地均价1.4倍。这种逆转源于中国企业的供应链优化与智能化升级,产品从低端代工转向高附加值出口。日本家电虽有历史积淀,但面对消费升级与环保标准,已难维持昔日份额。全球零售数据显示,中国家电出口量2025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5%,日本同期下降3.2%,反映出市场竞争的残酷现实。 日本车企曾靠燃油技术称霸半个世纪,丰田与日产车型以可靠性和节能闻名,出口覆盖全球。但新能源汽车时代来临,中国产业链从电池到智能系统全面布局。2025年11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指出,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51.6%,前十个月累计1294万辆,增长32.7%。比亚迪与宁德时代主导电池供应,日本车厂转型迟缓,仍依赖内燃机,市场份额从主导降至边缘。2025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汽车出口8.2万辆,占中国进口37%,但本土销量下滑,丰田报告显示电动车型渗透率仅12%,远低于中国的45%。这种滞后不仅源于技术路径偏差,还涉及供应链依赖,中国稀土出口超40%流向日本,却未转化为竞争优势。 造船业则形成鲜明鸿沟。中国船舶工业协会2025年10月统计,前三季度新订单份额67.3%,手持订单65.2%,连续十余年全球第一。外高桥船厂订单从油轮到集装箱船源源不断,新西兰政府原选韩国渡轮项目,最终转向中国,合同价值数亿美元。日本船队总价值2025年初2313亿美元,排名第二,但订单不足全球10%,多家船厂产能闲置,工人失业率升至8%。 高铁对比同样直观。中国运营里程超4.5万公里,向5万公里推进,CR450样车时速达450公里,刷新纪录。日本新干线总长约3300公里,高峰间隔五分钟,平稳性虽优,但规模与密度不及中国。国铁集团规划到2025年投资超6000亿元新建线路,调度系统集成AI预测,故障率降至0.1%。旅客反馈显示,中国高铁减震与噪音控制更胜一筹,日本虽有历史优势,却在扩展上停滞。2025年全球轨道报告指出,中国出口高铁项目覆盖东南亚与非洲,日本订单主要限于本土,技术输出份额从20%降至5%。这种差距源于中国基建速度与政策支持,日本受地形与预算制约,难以复制早期奇迹。 日本产业下滑的深层原因在于制造业人才断层与创新乏力。总务省2025年统计,20至30岁群体从业比例连年下滑,工厂招聘难上加难,许多年轻人转向数字内容创作,收入更快更灵活。2025年,日本70岁以上中小企业主达245万,其中127万无继承人,劳动力短缺达1100万。认知症患者675万,高龄化加剧护理负担,企业创新预算缩减,固守传统工艺如“工匠精神”成挡箭牌,对新能源与AI反应迟钝。中国则加大研发,实验室与市场联动,政策扶持新兴产业,人才流入率高企。瑞穗证券多次下调增长预期,汽车业产值占制造业一半,却提供500万岗位面临裁员风险。 长远看,日本需借鉴中国模式,强化创新与国际合作,方能重振雄风。赖岳谦的两岸视角,正好桥接这种对话,推动理性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