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供暖年年“不达标”:暖流为何难抵百姓家? “供暖不是为了热,而是为了不冷”——这句无奈的吐槽,在2025-2026年供暖季再次刷屏西安市民的社交圈。11月15日供暖首日,“西安暖气不热”的话题不仅登上热搜,更在金鸡奖颁奖典礼直播间被网友集体吐槽,灞桥、沣东新城、雁塔等多个区域的居民反映家中温度挣扎在18℃的“及格线”边缘,部分家庭甚至低至15℃,老人孩子需裹着厚衣过冬。年年供暖年年怨,西安的暖流为何始终“在路上”,难以真正抵达百姓家中? 设施老化:老旧管网成“堵点”,改造陷入两难 管道老化、堵塞是西安供暖不热的显性顽疾。作为老牌工业城市,西安大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国企家属院,供暖管网已运行三四十年,埋地管道腐蚀、破裂、结垢等问题突出,热水输送效率大幅下降。雁塔区金辉世界城小区居民曾多次投诉,因管道老化导致室温长期不达标,而莲湖区法院2023年处理的千起供热合同纠纷中,“老旧管道改造滞后”成为供热企业最常用的辩解理由。 更棘手的是改造资金与统筹规划的双重缺失。“三供一业”移交后,专业化供热企业因老旧小区改造利润微薄,不愿承担全额费用;而业主对分摊改造资金普遍存在抵触情绪,导致“该修的管不了,想改的没钱改”。同时,热力部门的年度检修多停留在表面,对埋地管道的隐蔽故障缺乏有效探测手段,只能“事后抢修”替代“事前预防”,陷入“年年抢修、年年老化”的恶性循环。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把检修经费省下来当抢修费,看似省钱实则费钱,更寒了民心。” 权责不清:多方“踢皮球”,责任真空致诉求悬空 供暖是涉及热源厂、热力公司、物业、管网企业的系统工程,任何环节脱节都会影响终端温度,但西安供暖链条中“分段负责”常异化为“责任真空”。居民蒋女士家中温度仅17.5℃,联系物业后被以“供暖第一天正常”为由推诿,热力公司则称“热源正常,问题在小区内网”,来回扯皮让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这种乱象并非个例,2022年莲湖区1712件供热合同纠纷中,超七成涉及“责任归属争议”。 尽管西安中院2023年出台《供用热力合同纠纷裁判指引》,明确“热力公司对主网负责、物业对小区内网负责”,但实际执行中仍漏洞百出。灞桥区某小区曾出现“热力公司已加压,物业未开启二次换热设备”的疏漏,而大量老旧小区因缺乏业主委员会监督,物业与热力公司相互推诿的情况更显普遍。更让居民寒心的是报修后的服务体验:有居民反映,供热部门工作人员上门测温时,将测温枪紧贴暖气管宣称“符合标准”,对实际室温偏低的问题视而不见,草草了事。 监管缺位:被动响应难破“年年投诉年年差” 西安供暖监管仍以“群众投诉—部门督办”的被动模式为主,缺乏实时有效的技术监测手段,导致问题发现滞后、整改效果难以验证。目前热力公司的后台监测仅覆盖主网压力,无法精准掌握居民室内温度,小区二次换热站的运行数据也未与监管部门实现互联互通,使得“温度不达标”的界定和追责困难重重。此次供暖季,西安市供热服务中心数据显示,首日温度投诉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0%,其中管道问题占比超六成,但热力公司直到舆情发酵后才全面排查故障,比居民发现问题晚了近24小时。 监管缺位还导致部分供热企业缺乏敬畏心。明明《西安市集中供热条例》明确规定室温不低于18℃,且温度不达标时有明确退费标准,但部分企业仍敷衍了事,甚至给出“新小区预热、大户型散热快、入住率低”等牵强理由搪塞居民。而退费流程的繁琐、举证的困难,更让不少居民“维权成本高于退费金额”,最终选择忍气吞声,间接纵容了服务缺位的现象。 供暖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西安供暖年年不热的症结,早已超出单一的设施问题,而是设施维护、责任划分、监管机制的系统性失衡。要让暖流真正暖到百姓心坎里,不仅需要加大老旧管网改造的资金投入和统筹力度,更需要厘清各方权责边界、建立全流程实时监管体系,让“事前预防”替代“事后补救”,让“责任清单”替代“推诿扯皮”。这个冬天,西安市民想要的从来不是“不冷”,而是名副其实的“温暖”——这道民生考题,亟待相关部门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供暖不达标 西安供暖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