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一句话戳破真相:日本水产品输华早已不是“能不能”而是“没人要” “即使日本水产品向中国出口,也不会有市场”——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看似平静却字字千钧,道出了亿万国人的心声,更揭开了一个无法逆转的现实:信任一旦崩塌,再优质的包装也救不回失去的市场。 谁还记得,曾经北海道的扇贝、青森的海胆是多少人的舌尖盛宴?中国一度是日本水产品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巅峰时占其全球出口额的22%,年贸易额达43亿元人民币。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二字的底线.2023年8月,日本不顾国际反对强行启动核污染水排海,60多种放射性元素流入海洋,碘129、碳14等致癌物的威胁,让“日本海鲜”四个字从“高端安全”变成了“风险隐患”。 中方并非没有给过机会。2025年6月,我们本着善意有条件恢复进口,明确禁止10个高风险县产品,要求日方提供完整检测报告,可日方始终未能兑现承诺美方甚至检出其冷冻虾铯-137超标。更让人愤怒的是,一边想赚中国市场的钱一边在台湾问题上公然挑衅,触碰中国核心利益红线。这种“又想当又想立”的操作,彻底寒了中国消费者的心。 短短两年,日本对华水产品出口额从871亿日元暴跌至61亿日元,占比萎缩到2%。北海道3000吨扇贝滞销,青森县海胆价格腰斩,养殖户被迫关门——这不是中方的“制裁”,而是市场的“用脚投票”。反观中国市场,俄罗斯活蟹、挪威三文鱼、越南海鲜迅速补位,2024年蟹类进口额同比增长12%,多元化供应链早已成型,我们根本不需要在安全问题上妥协。 有人说这是贸易摩擦,其实本质是人心向背。食品安全是民生底线,国家主权是民族根基,这两条红线任何人都不能碰。日方总想着用“技术话术”模糊核污染水的危害,用“经贸合作”绑架中国市场,却忘了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愿意拿健康为他人的错误买单?谁愿意对挑衅自己国家的产品买单? 现在的中国市场,早已不是“给钱就能进”的时代。我们欢迎真诚合作,但绝不接受“带毒的商品”和“傲慢的态度”日本水产品输华之路的断绝,是日方自己种下的苦果。若想重新赢得信任,先停止核污染水排海,先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否则再怎么吆喝,也只能面对“有价无市”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