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统合司令官、海军大将南云宪一郎说,万一中国和日本像乌克兰跟俄罗斯那样陷入长期对抗,日本得提早把后勤补给这一块准备扎实。他这话表面是说打仗时后勤重要,得提前囤物资、保运输,但往深了想,其实他有点露怯。他明白如果真跟我们长期耗下去,日本自己未必撑得住。 首先得掰明白一个最基本的事儿:日本是个资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战略物资基本靠海外输入维持运转。石油方面,日本本土原油产量几乎为零,全靠从中东和俄罗斯等地海运而来。官方储备量能支撑约158天和平期消耗,但若进入高强度对抗,军用设备燃料需求会大幅增加,那点存量最多坚持半年。运输路线从波斯湾经马六甲海峡,到南海和台湾附近海域,每段都暴露在中国海军势力范围内。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和反舰导弹系统已具备强大覆盖能力,日本油轮航行安全面临严峻考验。提前储备虽能缓冲,但难以根本解决中断风险。 稀土供应是日本另一大痛点,这种关键矿产用于导弹导引和舰艇材料,日本本土储量不到全球0.1%,进口九成以上来自中国。尽管日本推动多元化,如在澳大利亚和非洲投资矿场,但实际依赖度仍高。一旦供应链断裂,军工生产一个月内就可能瘫痪。先进战机如F-35的部件无法组装,宙斯盾舰雷达系统停摆,甚至常规弹药引信制造受阻。武器库存消耗后,补充跟不上节奏,这在持久对抗中将成为致命短板。南云强调备战,但这种外部依赖的局面,本质上限制了日本的自主性。军工产能方面,日本虽工业基础雄厚,但转向军用并非易事。坦克年产量有限,仅十余辆,生产线长期低效运转。舰艇建造依赖美国进口核心部件,如燃气轮机。中国军工体系则实现全链条自给,战机和船舶产量远超日本。在产能比拼中,日本难以维持平衡,储备策略仅是权宜之计。 海上运输防护是日本后勤体系的薄弱环节,进口物资90%靠海运,但自卫队力量覆盖不足。中国海军潜艇和驱逐舰已具备远洋作战能力,能有效实施封锁。日本西南诸岛防御虽修建弹药库和部署导弹,但设施位置易受打击,初期火力即可摧毁。护航演习显示,自卫队难以全面应对多方向威胁,储备物资易流失。弹药扩充计划推行多年,目标到2023年达标,但实际仅完成一半。国防预算虽年增,但多用于采购美国装备,本土生产资金短缺。企业产能不足和报价高企,进一步拖累进度。南云的提醒虽推动讨论,但财政和工业现实制约了落实。 总体看,日本资源进口主导、生产规模小、航线脆弱,这些结构性问题决定了在持久对抗中难以为继。俄乌冲突经验显示,外部援助至关重要,但日本若遇类似,美国因国内事务难以全力介入。南云表态实质承认了这一现实,日本防卫策略需据此转向,避免卷入消耗战。资源链条的脆弱性,不仅影响军事,还波及经济稳定。日本需审视多元化路径,但短期内难以摆脱依赖。长远而言,加强本土创新和国际合作,或能缓解部分压力,但地缘因素仍主导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