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邀请都被拒绝,国际奥委会求着中国再办奥运!巴赫一次次喊话邀请中国办奥运,咱们始终拒绝,这根本不是不给面子,说到底是咱们对“办体育”的想法早就变了,现在认的是实打实的“奥运理念”,不是过去那种铺张的排场。 2008年那时候咱们办奥运,多少有点“攒了一辈子钱办喜事”的意思。为了让世界看见中国,建了鸟巢、水立方这些地标场馆,开幕式搞得惊天动地,花了不少钱,确实挣足了面子。但那是特殊阶段的需求——当时好多国家对中国还不了解,需要这么一场盛会来亮明咱们的实力。 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的高铁都卖到国外了,新能源汽车在欧洲街上到处跑,不用靠奥运开幕式来证明自己了,自然就没必要再搞那种铺张的排场。 再说了,国际上好多办奥运的教训太惨痛了,咱们看得明明白白。就说2004年雅典奥运,当时建了三十多个豪华场馆,开幕式也特别风光,结果赛后这些场馆没人管,慢慢都荒废了,草长得比人高,每年还要花一亿多欧元维护,希腊老百姓得背着这笔债过日子。 还有俄罗斯世界杯,建的那些大球场,赛后没多少人去看球,运营费都收不回来,政府都愁得没办法。这些例子摆在眼前,咱们肯定不想走老路,花一大堆钱建些“一次性场馆”,办完赛就成了负担。 现在咱们认的“奥运理念”,其实跟国际奥委会这几年提倡的正好对上,但咱们比他们想得更实在。巴赫搞的《奥林匹克2020议程》,核心就是让奥运更省钱、更能长久用、更贴近普通人。 咱们2022年北京冬奥就照着这个来的,没建新的奥运村,用的是当年奥运会的村子改造的;水立方夏天能游泳,冬天就改成“冰立方”滑冰,赛后天天对外开放,老百姓能去健身,还能办演唱会、球赛,一年到头都热闹。这种“办了之后大家都能用”的思路,才是真的奥运精神,比建个只能看一次的豪华场馆有意义多了。 更关键的是,咱们对“办体育”的理解早就从“办赛事”变成“办民生”了。以前总觉得体育就是拿金牌、办盛会,现在明白,体育是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健康、更舒坦。你看现在小区里的健身器材多了吧,公园里打太极、跳广场舞的人到处都是,学校里体育课也抓得紧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体育福利”。 要是把办奥运的几百亿拿出来,能建多少社区健身中心,能给多少学校配新的运动器材?对老百姓来说,家门口多了个健身点,比电视里看一场豪华开幕式管用多了。 国际奥委会为啥求着中国办?因为现在愿意接奥运的国家太少了,大家都怕赔钱、怕惹麻烦。但咱们不傻,不能因为他们急需就答应。 就像家里过日子,邻居再着急借你家场地办酒席,你也得先想自家的事:钱够不够?办完了场地能不能接着用?会不会耽误自己的生活?咱们现在的想法就是,办体育得先顾着自己人,不能为了给别人撑场面,委屈了自家老百姓。 再说了,咱们拒绝也不是不支持奥运,而是换了种方式。比如巴黎奥运,咱们派了好多运动员去,还帮他们搞了些技术支持,全球有五十亿人看比赛,这里面也有咱们的参与。国内也经常办羽毛球、乒乓球这些单项赛事,场地都是现成的体育馆,花钱不多,还能让老百姓近距离看比赛,这不比办一次奥运更实在? 还有个很重要的点,以前办奥运总想着“为了面子”,现在更在乎“能不能共享”。北京冬奥的时候,建的滑雪场赛后对公众开放,好多南方人第一次摸到真雪,就是去的张家口那些冬奥场地;建的高铁不仅方便运动员,现在京津冀的人出门旅游、上班都能坐,这就是“共享办奥”的好处。要是为了排场搞一堆不实用的东西,老百姓沾不上光,那办奥运还有啥意义? 说到底,拒绝办奥运不是不给巴赫面子,是咱们成熟了、理性了。体育的本质不是炫耀,是让生活更美好。以前穷的时候,想靠一场盛会扬眉吐气;现在日子过好了,更清楚该把钱花在刀刃上。 国际奥委会要是真懂奥运精神,就该明白,中国现在搞的全民体育、可持续体育,比再办一次铺张的奥运更符合奥林匹克的初心。 咱们不是不爱奥运,是爱得更明白、更实在了——真正的体育强国,不是能办多豪华的盛会,而是老百姓能享受到多实在的体育福利。

